◎文/《青年周末》記者 李光 曲慧
◎5月30日,,薄瓜瓜在北京東華門外的護城河邊。薄瓜瓜與記者原計劃在后海拍攝,,因人多而改到故宮附近 ◎攝影/本報記者 呂家佐
2009年5月9日,,薄瓜瓜被評為首屆英國“十大杰出華人青年”,獲大本鐘獎,。這則消息從英國媒體傳到國內(nèi)后,,引發(fā)一陣熱議。
議論中既有對薄瓜瓜為中國人爭光的贊譽,,也有從他家庭背景引發(fā)的想像,。一位年僅21歲的大學生在海外獲此殊榮,作為薄一波的孫子,,薄熙來的兒子,,就讀于牛津的薄瓜瓜到底什么樣?不少媒體都在聯(lián)系采訪他,,本報也窮追不舍,,誠意說服。沉默了一段時間后,,薄瓜瓜終于同意在回到重慶后的第三天與本報做一次交流,。
他坦言:這個“大本鐘獎”是個很“意外”的獎勵,,但有些報道因家庭背景而把自己“格式化”了,還引出一些莫須有的東西,。既然被人“盯上”了,,就應該從人們模糊的印象中透明地走出來,如果能還原一點真實的信息,,也算是盡一份社會責任吧,。
作為媒體,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次采訪,,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薄瓜瓜,。
◎薄瓜瓜(后排左二)在哈羅公學期間參加一項障礙賽時和其他隊員的合影,他們獲得了那次比賽的冠軍◎供圖/薄瓜瓜
自然而“節(jié)制”的陽光少年
如約到達重慶后,,記者給薄瓜瓜發(fā)去一條短信,,很快,收到了他的回復:“請好好休息,,明兒見,!”
因為在牛津的學科都已經(jīng)學完了,只剩下考試和一些論文,,薄瓜瓜這一年活動比較自由,。在聯(lián)系專訪的過程中,薄瓜瓜一直顯得比較親和有禮,。
5月21日下午,,重慶某酒店大堂。薄瓜瓜一露面,,記者就看到一張陽光笑臉,,隱隱透著稚氣。他伸出手來和記者握手,,詢問記者能在重慶待多久后,,便建議記者“在重慶好好玩幾天”,寒暄中透著一種成熟,。他的舉止讓記者有些意外,,似乎和想象中的“高干子弟”有些不同。
瓜瓜本人比照片上更顯幾分帥氣,。一件黑色開領(lǐng)T恤,,白色豎條紋褲子,棕色皮鞋,,頗有幾分英倫學院風格,。記者打量一番,沒有在他身上發(fā)現(xiàn)任何品牌的標志?!澳愕囊路鞘裁磁谱拥??”記者不無好奇地問道。
瓜瓜攤開雙手,,聳了聳肩說,,“我從來不關(guān)心這些衣服的牌子,感覺適合我就好,?!彪S后,他拿出一本小32開300頁左右的書《還有不同》送給記者,。這是他16歲在國外出版的英文散文集,,主題正是反對追求名牌、造星追星,、沉迷電游等,。
“矛盾的是,我的觀點在英國讀者看來是對時尚潮流的叛逆,,可中國的時尚雜志卻把我列入‘時尚先生’,。我讀過他們對時尚的說明,覺得對國外文化有些誤解,?!笨吹贸鰜恚怯眠@本小書給記者一個證據(jù),,說明自己并不是什么“時尚先生”。
薄瓜瓜沒有QQ,,也沒有MSN——唯一的即時通訊工具是Skype,,“因為用它來打國際長途會比較便宜”——他和朋友交流大多還是依靠傳統(tǒng)的電話和電子信箱。當記者一臉吃驚地看著他時,,他還是那樣微笑著看著記者,。
“瓜瓜”這個名字,總讓人感到是個五六歲的孩子,,很難想象在牛津這樣的大學府念書還叫“瓜瓜”,。直到現(xiàn)在,每次回國拿著護照遞給安檢人員時,,對方也常常笑問:“這是你真的護照嗎,?”瓜瓜說,這個名字是自然而然叫出來的,。爺爺曾經(jīng)給他起了一個很大的名字叫“曠逸”,,他覺得自己還不配叫。“薄瓜瓜”也就成了他唯一的名字了,?!耙恍┲袊鴮W生為了讓西方人叫起來上口而起個英文名,而中文姓少名多,,西方名少姓多,,所以中國人起英文名不劃算,不如讓外國人起中文名,,那才有文化呢,!”
在兩個多小時的采訪里,不管他自己的講述如何有趣,,哪怕把記者逗得哈哈大笑,,他也一直笑得很“節(jié)制”。不管面對什么問題,,他都顯得很耐心,。看到記者杯子里的茶喝光了,,他會端起茶壺幫記者倒茶:“再喝點水吧,。”
在記者的采訪本上,,本來準備了一個問題是:“作為高干子弟,,有人想一定比較驕傲,你自己怎么看,?”不過面對這個真誠,、平易、節(jié)制的大男孩,,這個問題竟始終無法問出口,。
作者:
李光 曲慧
編輯:
王平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