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汶川發(fā)生7.8級大地震時,,人們很自然地想起32年前的唐山,問題是相同的:怎樣才能減少災難的損傷
★ 本刊記者/李楊
汶川地震時,,錢剛正在北京參加一個活動。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自唐山地震以來最大的地震”,。
災難迫近之前
錢剛是第一個全面描述唐山地震的作家,他在《唐山大地震》一書中里記錄了這次地震前的大量異象: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頭賣鮮魚的突然增多,。人們奇怪,,多少日子里難得買到新鮮魚,,為什么今天特別多,,而且價格非常便宜,。還有人發(fā)現(xiàn)家里魚缸中的金魚爭著跳離水面,躍出缸外,。把跳出來的魚放回去,金魚居然尖叫不止,。更有奇者,,有的魚尾朝上頭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飛快地打轉,。
撫寧縣墳坨公社徐莊的一些農(nóng)民在地震前3天,也就是7月25日上午,,看見100多只黃鼠狼,,大的背著小的或是叼著小的,擠擠挨挨地鉆出一個古墻洞,,向村內大轉移,。天黑時,有10多只在一棵核桃樹下亂轉,,當場被打死5只,,其余的則不停地號叫。26日,、27日兩天,,黃鼠狼繼續(xù)向村外轉移。
唐山地區(qū)灤南縣城公社王東莊一個農(nóng)民在地震前一天,,也就是7月27日,,看到一個奇怪的景觀。他看見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奔竄,,大老鼠帶著小老鼠跑,,小老鼠則互相咬著尾巴,連成一串,。
“然而人類卻沒有意識到這就是來自大自然的警告,。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毀滅生靈的巨大災難已經(jīng)迫近了,?!卞X剛在書中這樣寫道,。
據(jù)地震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山地震》統(tǒng)計,唐山地震后,,廣大地震工作者對唐山地區(qū)及周邊48個縣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查,,共搜集到地下水宏觀前兆異常868例,動物宏觀前兆異常2093例,。在大家熟悉的雞,、豬、鼠,、貓,、狗、羊,、魚,、黃鼠狼等動物異常反應中,魚的反應最明顯,,占100%,,豬最遲鈍,占34%,。
作家張慶洲說,,“我們實在不應該輕易否定大自然給我們的提示?!?/P>
臨震預報的壓力
每當災難發(fā)生后,,人們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場災難能否避免?
張慶洲因2005年發(fā)表《唐山警示錄》備受關注,。這位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作過調查,,唐山地震前,地震監(jiān)測網(wǎng)覆蓋了整個唐山地區(qū),。1976年上半年,,唐山地區(qū)群測點中的骨干點有85個之多。絕大多數(shù)監(jiān)測點都發(fā)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臨震異常,,至少十幾個點向上級單位發(fā)出了短期臨震預報,。
在唐山地震監(jiān)測網(wǎng)的工作人員中,張慶洲說他印象最深的,,是開灤馬家溝礦地震臺的馬希融,。這位擔任過河北省第六、七,、八屆人大常委的七旬老者,,曾兩次發(fā)出了臨震預報。
從1976年5月28日開始,,馬希融發(fā)現(xiàn),,一直平穩(wěn)的地電阻率值出現(xiàn)了急速下降的現(xiàn)象,。他一邊加緊觀測計算,一邊注意觀察地下水和動物變化,。為慎重起見,,馬希融還與其他地震臺站進行溝通,最后確認監(jiān)測結果無誤,。7月6日,,馬希融正式向國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開灤礦物局地震辦公室,,作出短期將發(fā)生強震的緊急預報,。
7月14日,,國家地震局派來兩位分析預報室負責地電的專家。他們檢查了設備,、線路,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問題,,之后指出,,地電阻率下降是干擾引起的。
7月26日,、27日,,地電阻率再次急劇下降。思慮再三,,27日18時,,馬希融拿起電話,對開灤礦物局地震辦公室左繼年說:“地電阻率的急劇變化,,反映了地殼介質變異,,由微破裂急轉大破裂,比海城7.3級還要大的地震將隨時可能發(fā)生,?!贝藭r距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僅剩9個小時。
地震前的最后一個傍晚,,與馬希融一樣焦急的還有北京地震隊的耿慶國,。耿慶國此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7月以來,,北京市地震隊監(jiān)測的各種異常已經(jīng)非常明顯了,。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隊緊急給國家地震局打電話,,提出震情緊急,,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立即安排時間聽取匯報,。國家地震局說,先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情況,,21日再聽匯報。
可到了21日,,國家局沒來人,。不能再拖了,北京隊業(yè)務組副組長張國民就直接給主管華北震情的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室副主任梅世蓉打了電話,,請求立即聽取匯報,。但梅世蓉把匯報時間推遲到了26日。
26日那天,,國家局來了15個人,,梅世蓉沒到。國家局的同志聽取了整整一天的匯報后,,傳達了梅世蓉的意見:“四川北部為搞防震已經(jīng)鬧得不可收拾,,再亂一下可怎么得了?”
“青龍奇跡”
當唐山化為一片廢墟的時候,,距唐山市僅115公里的河北省青龍縣卻奇跡般躲過了這場塌天大禍,。
在國家地震局中,大家意見并不一致,。分析預報室京津組長汪成民此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回憶,,以他為代表的國家地震局一批年輕同志堅持認為唐山、灤縣一帶會有大震,,但他們的意見始終得不到重視,。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汪成民做了一次“越軌”行為,,也正是這次“越軌”行為使青龍縣躲過了大劫,。
7月14日,全國地震群測群防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在唐山召開,。汪成民要求在大會上作震情發(fā)言,。主持會議的時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查志遠沒同意,讓他在晚間座談時說,,但強調不能代表地震局,。就這樣,汪成民利用17日,、18日晚間座談時間,,通報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灤縣一帶可能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的震情,。汪成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代表青龍縣聽取汪成民做震情通報的,是縣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19日一散會,,王青春便立刻往回趕。到家已經(jīng)是7月21日了,,王青春連夜整理記錄,,然后報告縣里。
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風險決策了,。當時在縣科委工作的陸吉康撰文回憶道,記得當時的主要問題是怎樣決策的問題,,既要預防地震,,又要避免其他風險,包括不震引起的社會風險和政治風險,。
事實上,,青龍的臨震信息并不完全來自汪成民。青龍縣自己就有兩個群測點,。兩個群測點從1975年8月開始投入觀測,,開始3個月數(shù)據(jù)有明顯的漂移現(xiàn)象,后轉入穩(wěn)定,,自1976年5月均出現(xiàn)較大幅度的上升,1976年7月17又發(fā)現(xiàn)莫名其妙的指針些許的跳動現(xiàn)象,。此外,,青龍縣還從其他一些渠道獲得可能有大地震的消息。
多個相互佐證的信息讓青龍縣縣長冉廣岐提高了警惕,??h里通過廣播、會議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形式介紹地震知識,,防震方法,,還把防汛和抗震結合起來,每個公社安排一名書記,、一名工作隊負責人具體落實防汛抗震工作等,。
最后,冉廣岐在7月25日青龍縣向縣三級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報告,,要求必須在26日之前將震情通知到每一個人,。當晚,近百名干部十萬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
青龍縣是一座群山環(huán)抱的縣城,。27日,,馬路兩邊大喇叭里廣播著“隨時發(fā)生地震”的警告。大大小小的商店沿街搭起了簡易棚賣貨,,每個攤位前都有人爭先恐后地采購,。擠擠插插的人流有點亂,馬路顯得時寬時窄,,猶如一條吞咽食物的巨蟒緩緩蠕動,。
冉廣岐坐鎮(zhèn)帳篷中,指揮青龍創(chuàng)造著人類災難史上的奇跡,。
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1996年4月11日,新華社刊發(fā)消息:“中國河北省青龍縣的縣城距唐山市僅115公里,,但這個縣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無一人死亡,。 ★
作者:
陳曉舒 肖青 李安江
編輯:
李志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