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閉幕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亞歐首腦會議協(xié)調(diào)員領導人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文萊蘇丹哈桑納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出席記者招待會,。圖為法國總統(tǒng)薩科奇出席記者招待會,。 中新社發(fā) 盛佳鵬 攝
中新網(wǎng)12月2日電 美國《僑報》12月1日發(fā)表時事評論文章《薩科齊若見達賴 中法關系難收場》指出,如果薩科齊會見達賴,,中法關系短期內(nèi)恐怕很難修復,。薩科齊是在錯誤的時間(全球金融危機),以錯誤的方式(與歐洲盟國相悖)做了一件讓中歐關系難以收場的事,。
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與歐盟的關系近日降至新低,,由于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計劃在12月6日出席波蘭前總統(tǒng)瓦文薩獲諾貝爾獎25周年慶祝活動期間,,在華沙同達賴喇嘛見面,。北京于是推遲了原定于12月1日在巴黎召開的中歐峰會,令外交人士大為震驚,。路透社認為,,這是“峰會前夕中國就達賴問題警告薩科齊”。
上月的G20金融峰會上,,中國成為要角,,西方七國政要均希望中國擔負全球責任,,在修復全球金融體系中發(fā)揮建設性作用。尤其是法國,,是本次G20峰會的首倡者,,也是挑戰(zhàn)美國金融霸權的主要國家。在最需要中國支持時,,薩科齊言行不謹嚴重損害中國的核心國益,。更糟糕的是,薩科齊選擇的時機也很有挑釁性:一是中歐峰會原定12月1日在法國舉行,,而薩科齊12月6日會見達賴,,薩科齊看似兩面逢源,其實是對中國的極大侮辱,,不僅損害中法友好,,還連帶影響中歐關系;二是中國政府剛同達賴代表協(xié)商無果,,薩科齊迫不及待地會見達賴,,顯然是與中國針鋒相對。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政府一周前發(fā)表聲明,,一改過去不承認西藏主權屬于中國的做法,強調(diào)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薩科齊是在錯誤的時間(全球金融危機),以錯誤的方式(與歐洲盟國相悖)做了一件讓中歐關系難以收場的事,。
今年以來,,中法關系經(jīng)歷了嚴重的考驗和波折。拉薩“3·14打砸搶燒事件”后,,法國成為西方社會以人權宗教問題向中國發(fā)難的淵藪,,尤其是奧運圣火在巴黎傳遞期間,法國警方組織不力,,巴黎市長公開支持“藏獨”,,導致圣火傳遞發(fā)生梗阻和混亂。薩科齊也加入到抵制北京奧運的行列中,,將出席奧運開幕式和西藏問題掛鉤,,賦予奧運會不理性的政治干擾,從而引發(fā)中法長期以來形成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受損,,也引發(fā)全球對奧運政治化的聲討,。最終,薩科齊不得不選擇派遣兩名特使到中國修復關系,。奧運前夕,,薩科齊也沒有會見到訪巴黎的達賴喇嘛,,這才使中法關系度過危險期,重回到正常軌道,。
薩科齊此番再次在西藏問題上挑戰(zhàn)中國的政治底線,,凸顯其在政治上的投機策略。當前金融危機橫掃資本主義世界,,法國經(jīng)濟也陷入停頓,。據(jù)權威分析,下半年法國GDP的增長率很可能出現(xiàn)負增長,,失業(yè)率達到10年來最高點,。向來以歐洲領袖自居的法國,將成為歐洲的“永久老三”,。因此,,為轉移國內(nèi)民眾的視線,薩科齊采取了外向型的兩大策略:一是力主召開全球性的G20峰會,,并大力向美國嗆聲,,將自己塑造成新金融體系的主導者;二是拿達賴說事,,將國內(nèi)反對自己的民意牽引到反華話題上來,。
然而,薩科齊此舉無異于飲鴆止渴,。首先,,G20峰會達成的共識是修正現(xiàn)有金融體系,而非推到重建,;其次,,中國被寄予厚望,,法國其實并沒有出什么風頭,。而此時美歐對中國的貿(mào)易依賴不是減輕了而是擴大了。薩科齊在最需要中國支持時大倒其灶,,不啻于以輕褻的政治游戲來損害本國的經(jīng)濟利益,。
從中國外交部的公開聲明可以看出,如果薩科齊會見達賴,,中法關系短期內(nèi)恐怕很難修復,。薩科齊的出爾反爾使中法之間的一些貿(mào)易合同、高層往來和文化交流都會受到波及,。前車之鑒,,在華的法資企業(yè)也難免受到影響,尤其是中法8月份達成的兩國民用核能的計劃,,估計也要停滯下來,。最新消息表明,,中國將新建13座核電站以擴大內(nèi)需。中法關系走低,,法國被排斥在中國核能市場之外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已從外向型的貿(mào)易發(fā)展之路回縮到內(nèi)需市場上來,。一方面,,中國對外部市場的利益攸關關系在降低;另一方面,,主要發(fā)達國家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面臨著激烈競爭,,在對市場準入的問題上,中國擁有主動選擇權,。所以,,薩科齊主動挑釁,最大的受傷者還是法國,。
浪漫的法蘭西和任性的薩科齊如果不能從現(xiàn)實主義的視野考量中法關系,,這輪法國主持的中歐峰會恐怕也會意興闌珊。何去何從,,薩科齊必須做出正確選擇,。(張敬偉)
作者:
張敬偉
編輯:
賀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