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東京的NHK大禮堂對日本青年發(fā)表演講,,正式提出中國將邀請3000名日本青年到中國參觀訪問。36歲的酒井當時就在現(xiàn)場,。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于1978年締結。在1983年,,中日兩國都迫切想要發(fā)展與彼此的關系,,并且都認識到青少年交流是雙邊關系的基礎。所以1983年胡耀邦訪問日本,,日本幾乎所有的青年團體都行動起來,,在東京的NHK大禮堂為他舉行了歡迎大會?!?/FONT>
“胡耀邦個子不算高,,但是講話非常有勁兒。他在演講中表示,要邀請3000名日本青年訪問中國,。一聽這話,,哎喲喲,我們那個激動呀,,現(xiàn)場爆發(fā)雷鳴般的掌聲,!”
“胡耀邦一回國,我們日本方面馬上開始行動起來,,成立專門的組委會,,花了一年時間籌備這個事情。我當時是日中友協(xié)東京都秘書長,、日本全國青委副委員長,,開始在日本全國的都、道,、府,、縣選拔青年代表?!?/FONT>
“可以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是中日兩國關系最好的時期,歷史問題尚未顯現(xiàn)出來,,雖然1982年發(fā)生了第一次教科書事件,,但是日本政府及時做出應急措施,沒有對兩國關系造成太大影響,。此外,,中國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日本掀起一股中國熱,,報社電視臺紛紛派出記者去中國采訪,,老百姓也自費去中國旅游。日本人當時那股想了解中國的勁兒,,真是來勢兇猛,!很多青年都想?yún)⒓?000人代表團,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語言不通不妨礙年輕人交流”
1984年9月24日,,第一批701名日本青年抵達上海虹橋機場,,胡錦濤帶領1200名上海青年到機場迎接。酒井回憶說,,一下飛機,,滿眼都是鮮花和上海青年的笑臉,,“他們在機場跳起了集體舞,可熱鬧了,!”
酒井說,,自己在上海一共呆了三天,參加的活動“多得數(shù)不清”,,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虹橋路某地參加的一次大型聯(lián)歡會,。“因為參加聯(lián)歡的中日青年人數(shù)太多,,只能一批一批地進來,。我們和上海青年都是第一次見面,會說對方語言的不多,,翻譯又不夠,,不能進行復雜的對話。不過,,這不妨礙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我們在一起笑啊,、唱啊,,一起跳舞,熱鬧極了,?!?/P>
相關新聞
作者:
周凱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