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報考清華大學,,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被破格錄取…… 大學之大,在于兼容并包,。如果都按照一條標準,,搞一刀切,我們的大學不僅孕育不出大師,,更培養(yǎng)不出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大學之大,,在于兼容并包。如果都按照一條標準,,搞一刀切,,我們的大學不僅孕育不出大師,更培養(yǎng)不出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時值7月,,清華大學新一批教師續(xù)任/解聘工作已經完成,其中,,方艷華老師的轉崗和閆浩老師的離開引發(fā)學生熱議,。方、閆二人的授課水平,,獲得許多學生的認可,,但按清華規(guī)定,,規(guī)定時間內學術成果不足以提高職稱,,應自行走人,即“非升即走”,。(7月28日《中國青年報》)此前,,其他國內高校也出現過老師講課的口碑很好,但學術上缺乏建樹,,最終被迫走人的例子,。
人的能力可能無窮大,但精力畢竟有限:教書好的人,,不斷豐實教案講義,,字斟句酌,投入在科研上的精力自然會少些,;學問精的人,,遍覽同行觀點,嚴于考據,,花費在課堂教學上的精力也必然不多,。評價一個大學老師是否“合格”究竟是以學生為本,還是以學術為本,,這個看似不爭的話題,,在實踐中卻常常讓大學的管理者頗費周章。
教師聘任制的本意,,是要實現“能進能出”,、“能上能下”、“不養(yǎng)懶漢”,。但在“誰來評”,、“怎么評”,、“評完怎么辦”三個問題上,高校管理者幾乎不約而同地采用了“科研指揮棒”,,以科研論文發(fā)表數量論英雄,,更有人揚言,這是借鑒西方大學教師聘任制辦法,,實行“末位淘汰”,、“非升即走”。
筆者曾經咨詢一位外國同行,,知不知道SCI,?那位同行搖頭笑說,“可能是Stupid Chinese Idea的縮寫吧,?”
很多大學管理者坦承,,科研論文數量確實不能作為衡量教師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但又能拿什么來考核教師呢,?學生評價靠譜嗎,?一個“老好人”老師上課講段子,考試大放水,,學生當然評價很高,。
這種說法固然有些藐視“以學生為本”的大學之道,但細想想,,如果真的只拿教學工作量一把尺子來衡量教師優(yōu)劣,,也未免潑洗澡水把孩子也潑掉,走向另一個極端,。畢竟,,大學的功能既有教學,又有科研,,還有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
改革,真的那么難,,只能非此即彼嗎,?
頗為令人玩味的是,“非升即走”的故鄉(xiāng),,美國高校在普遍實行任期聘任制的同時,,又都不約而同地保留了終身教職制,為部分功勛卓著,、能力突出,,得到業(yè)界同行或學生廣泛認可的優(yōu)秀教師建立永久的保障。全員聘任和少數終身,,這對看似矛盾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被頑固地堅持下來,,既體現了市場淘汰的法則,又彰顯了大學的獨特精神,。在日本,,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包括發(fā)表文獻、口頭發(fā)表(各類學術活動講座等),、科研經費,、其他(參與社會活動,專利獲得,、學會獲獎情況等),,在專家評價和學生評價之間搭起博弈的橋梁。
我們并不是言必稱西方,,回頭看看近百年前的民國:僅有高中學歷的梁漱溟沒有考取大學,,蔡元培卻讓他擔任了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錢鍾書報考清華大學,,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被破格錄取……
大學之大,,在于兼容并包。
如果都按照一條標準,,搞一刀切,我們的大學不僅孕育不出大師,,更培養(yǎng)不出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錢學森之問”還會高高懸掛在中國教育改革前進的道路上。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78483人參與 1392評論
作者
安邦
教育從業(yè)者
關鍵詞
時事話題
近期發(fā)生的新聞議題,,盡在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