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點為何變化七次
2015年04月08日 08:26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趙占豪
到陜北落腳并非中共中央和紅軍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極端險惡的轉移過程中為了擺脫敵人和保存自己,,根據(jù)敵我情況變化不斷調整原定計劃的結果。整個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對落腳點的選擇先后發(fā)生了七次變化,。
核心提示:到陜北落腳并非中共中央和紅軍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極端險惡的轉移過程中為了擺脫敵人和保存自己,根據(jù)敵我情況變化不斷調整原定計劃的結果,。整個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對落腳點的選擇先后發(fā)生了七次變化,。
本文摘自:《解放軍報》2015年4月1日第9版,,作者:趙占豪,原題:《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點的七次變化》
1935年10月,,“萬水千山只等閑”的中央紅軍在“屈指行程二萬”之后抵達陜北,,率先為這部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劃下了一個休止符。
毛澤東曾說:陜北是落腳點,,也是出發(fā)點,。落腳陜北使中國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營,隨即吹響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嘹亮號角,。然而,,到陜北落腳并非中共中央和紅軍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極端險惡的轉移過程中為了擺脫敵人和保存自己,,根據(jù)敵我情況變化不斷調整原定計劃的結果,。整個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對落腳點的選擇先后發(fā)生了七次變化,。
1黎平會議
川黔邊根據(jù)地
湘江一戰(zhàn),,紅軍由8萬多人銳減到3萬余人。更為嚴重的是,,蔣介石已經判明了紅軍的戰(zhàn)略意圖,,調來五六倍于紅軍的兵力,在湖南武岡,、城步,、綏寧、靖縣等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一個“口袋陣”,,等著紅軍往里鉆,。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放棄移師湘西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到川黔邊建立根據(jù)地,但博古,、李德不予采納,,依然把希望寄托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上,。
1934年12月11日,,紅軍到達湖南西陲的通道縣。12日中午,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軍事緊急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向問題,。毛澤東從敵軍重兵阻攔這一情況出發(fā),力主西進貴州,,王稼祥,、張聞天和周恩來等多數(shù)人贊同毛澤東的主張。晚上19點半,,中革軍委下達了“萬分火急”電,,命令部隊繼續(xù)西進,但同時依然沒有放棄北上計劃,。
15日,,紅軍穿越湘南進入貴州,先頭部隊占領了黔東邊城黎平,。中央政治局遂于18日在黎平召開會議,,繼續(xù)討論紅軍行動方針的問題。經過激烈爭論,,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最后采納了毛澤東的意見,。會議通過的《中央政治局關于戰(zhàn)略方針之決定》指出:“過去在湘西創(chuàng)立新的蘇維埃根據(jù)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適宜的”,。隨后,中共中央又在貴州甕安縣猴場(今草塘)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重申黎平會議的決議,,最終確定在川黔邊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作為紅軍新的落腳點。
2遵義會議
川西或川西北根據(jù)地
黎平會議后,,紅軍進行了縮編,,部隊輕裝前進。本著避強打弱不避戰(zhàn)的方針,,紅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數(shù)縣,搶渡烏江,,輕取遵義,。
網羅天下
鳳凰歷史官方微信
視頻
-
李詠珍貴私人照曝光:24歲結婚照甜蜜青澀
播放數(shù):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歲,三版“小龍女”李若彤劉亦菲陳妍希悼念
播放數(shù):3277
-
章澤天棒球寫真舊照曝光 穿清華校服膚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數(shù):143449
-
老年癡呆男子走失10天 在離家1公里工地與工人同住
播放數(shù):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