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曄
2015-09-06 第381期
《雷鋒》雜志辦公室的門一打開,,正對的白墻上貼著鮮紅的雷鋒頭像與標語。
一個60年代的紅色偶像,,成了一本21世紀雜志的名字,。
這本名為《雷鋒》的雜志于7月在北京創(chuàng)刊,但實際上,,在創(chuàng)刊號發(fā)行之前,,這本雜志早已發(fā)刊6期。3月2日,,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給這本雜志批準了全國刊號,。雜志總編輯陶克顯得很自豪:“國家給了《雷鋒》雜志一個’戶口’,這就成為世界上第一本以人名命名的出版物,。”
《雷鋒》雜志成了中國9000多種出版物中的一員,,刊登中國領導人的講話、好人好事,、孔孟之道和對質(zhì)疑雷鋒的反駁文章,。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時空交錯感——60年代被批駁打倒的孔圣人,出現(xiàn)在一本以60年代紅色偶像名字命名的雜志上,,還有文章分析他們各自歸屬的儒家和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是否可以達到融合,。
創(chuàng)刊之初,創(chuàng)立者們分別在包頭、北京和撫順舉辦了三次雜志刊名的投票,,投票的參與者為包頭學雷鋒交流會會員,,北京海淀區(qū)的數(shù)位中小學老師,和86個全國“雷鋒出租車隊”隊長,。這些投票者為雜志評選出的名字是《雷鋒365》,、《時尚雷鋒和雷鋒風》、《雷鋒你我他》,。雜志社最后采納了國家郵政報刊發(fā)行局一位官員的意見——直接使用雷鋒的名字,。
雜志的創(chuàng)刊與官方輿論導向不無關系。2012年,,中央出臺了“學雷鋒常態(tài)化”文件,;中國新一屆領導人上臺后,曾多次號召全國學習雷鋒,。與此同時,,中國的官方媒體發(fā)表了一系列報道為紅色英雄正名,對網(wǎng)絡上的質(zhì)疑聲音進行反駁,。
這本由人民出版社主管的雜志的資助者是三名企業(yè)家,,他們總共出資100萬,目前發(fā)行量為3萬,,讀者主要是軍隊,、工會、婦聯(lián),、精神文明辦,、中國志愿者協(xié)會、企業(yè),、學校,,和一些“具有雷鋒情結的人”。在新出爐的第二期,,紅色的封面上標明了雜志新的名號“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指導刊物”,。
但你暫時在報刊亭上還看不到它,,創(chuàng)立者們稱,他們正在考慮準備做面向市場的嘗試,。
“雷鋒會變成道德之神”
這家雜志社位于北京西二環(huán)一幢白色居民樓里,,《解放軍報》報社旁邊。如同這個國家其他重要官方媒體一樣,,報社大院前的崗亭里站著筆挺的哨兵,,充滿警惕,面無表情。有時,,《雷鋒》雜志社的年輕雇員會去大院里的食堂吃午餐,,他們?yōu)榇宿k了臨時通行卡。
通往雜志社的電梯間里,,擺著一個小小的桌子和座椅,,坐著一個玩手機的女人。她會問你去幾樓,,而后按了樓層,,整個過程中都不會抬起盯著手機的頭。雇一個人專職開電梯,,這是數(shù)十年前北京樓房的普遍現(xiàn)象,,而新建小區(qū)和寫字樓里,很少再能看到這種歷史的遺跡,。
雜志社略顯擁擠的辦公室里,,作為精神圖騰的雷鋒幾乎無處不在——會議室墻角的雷鋒塑像,墻上的雷鋒剪紙畫像和語錄,,工作人員胸前的雷鋒徽章,,印著雷鋒的環(huán)保袋和iphone手機殼。一切都顯示出一種偶像崇拜的類宗教風格,。
而在雜志總編輯陶克的觀念中,,雷鋒就是要坐在神壇上的人:“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讓更多的人信奉雷鋒的人生哲學,,再過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雷鋒就由一個人變成一個道德之神,,那個時候就再不會有人來考證雷鋒的真實,甚至辱罵他,、誣蔑他,,而是在心里像對待菩薩一樣的敬畏他。”
這位62歲的前《解放軍報》副總編自稱是“傳播雷鋒精神的職業(yè)家”,,在2013年,,他出版了一本“基于個人采訪記錄和142位老同志回憶”寫成的書籍《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而在這本最新編纂的雜志中,,他將雷鋒和孔子,、毛澤東并列在一起,為他們開了一個專門的欄目“三圣堂”,,分別為好人,、圣人和偉人。
在多年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之下,雷鋒融進了國家話語體系,,成為60年代中國人精神重要組成部分,。在陶克第一次知道雷鋒時,他那年10歲,,小學三年級,。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為雷鋒題詞,,并號召全國學習雷鋒,,以后每年的3月5日都被官方指定為“學雷鋒日”。
這個22歲的湖南年輕人一時間成了家喻戶曉的政治偶像,,而在60年代期間,,與他一同出現(xiàn)大眾面前的政治模范們幾乎都是平民英雄——他們幾乎都擁有貧苦的童年,在基層崗位上恪盡職守,,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為了“集體”而放棄個人利益——比如“鐵人”王進喜,草原英雄小姐妹,。
在60年代,,雷鋒被全國范圍宣傳時,雷鋒精神被定義為“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chǎn)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chǎn)階級斗志”,。50年之后,,雷鋒成了“好人”的符號,連他最忠實的擁躉也放棄了最初的定義,,雖然他們認為雷鋒精神的內(nèi)核未曾改變過,,只是不同時代解讀不同。
“是沖著這個平臺來的”
雜志社的管理者們大多是已經(jīng)退休的軍人,,比如陶克,,他擁有少將軍銜。軍人的細節(jié)隨處可見——沙發(fā)和書桌上擺得整整齊齊的資料,,放在書柜里的軍帽,,桌上的軍官證。他們基本都穿著軍綠色長褲,,握手時會雙腿并攏,微傾前身,,手掌繃直,,動作一致標準,連手臂彎曲的弧度都精準如一。
雜志社里還有8個年輕人,,很難說所有年輕人都是受到雷鋒的感召而來的,。陳燁,編輯部里一位剛畢業(yè)的90后女大學生,,在解釋為何在此工作時說:“剛開始來,,其實是沖著這個平臺來的,這個平臺很好,。”她和另外幾位員工都提到了陶克本人的吸引力,,他在軍方宣傳界頗具名望,一位下屬稱他是“軍報新聞界的領頭人物”,。
目前雜志社還未公開對社會進行大規(guī)模招聘,,發(fā)行部的郭艷飛說,來的年輕人都是與雷鋒有淵源的人,。這位1976年出生的女士看起來精明干練,,在進雜志社之前,她就與發(fā)行部主任李新新相識多年:“之前像他們在機關單位,,他們對企業(yè)還不是特別的了解,,我是做企業(yè)的,當時就覺得那我去幫你們做這件事情,。”
郭艷飛介紹說,,陳燁的舉薦人是鄧州編外雷鋒團,這是雷鋒生前戰(zhàn)友回鄉(xiāng)后自發(fā)建立的組織,,陳燁的姨夫是編外雷鋒團的骨干,;而雜志社里的留美海歸張邁元,是全國勞動模范,、“首都雷鋒出租車隊”隊長的侄女,,“像她那個阿姨都做了(雷鋒車隊隊長)十多年了,習總書記都接見過,。”
對于中國的年輕一代而言,,雷鋒這樣的紅色偶像是遙遠而模糊的,雖然意識形態(tài)宣傳仍在起著作用,。郭艷飛的兒子即將上初中,,當她把《雷鋒》雜志帶回家時,她欣慰于兒子的反應:“哇,!媽媽,,這個好正能量啊,!”兒子告訴她,,學校里仍會教導他們唱宣傳雷鋒的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
但這與60年代的鋪天蓋地已經(jīng)無法相比。2013年3月5日,,在雷鋒去世50周年之際,,官方再次大規(guī)模動員全國“學雷鋒”,當天出版的《紐約時報》評價此次宣傳活動是“暴露了老式宣傳手段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缺陷”,。網(wǎng)友們在微博上質(zhì)疑雷鋒的“螺絲釘精神”是“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網(wǎng)友甚至諷刺地說:“你的孩子移民海外,但你讓我學雷鋒,;我喝了毒牛奶而患癌癥,,但你還讓我去學雷鋒。”
主旋律電影也遭遇了寒潮,。2013年,,三部以雷鋒為主題的電影《青春雷鋒》、《雷鋒在1959》和《雷鋒的微笑》同期上映,?!肚啻豪卒h》3月4日首映當日在南京“零票房”,雖然制片人后來稱,,首映當日有89名觀眾,,票房有2595元,但仍舊挽救不了電影在網(wǎng)絡上的差評如潮,,它的豆瓣評分只有2.5,。
1964年上映的《雷鋒》“反響熱烈”,這部電影的編劇陸柱國曾對媒體回憶:“那時候,,討論這部電影的報紙,,都整合成了一個集子,出了一本書,。”此后一系列以紅色偶像為主角的電影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院線遍布的今天,當年的萬人空巷再也無法復制,。
陶克將之歸結為“藝術價值和推廣方式”的問題,,他認為這樣的影片不該和商業(yè)片使用同樣的推廣方式,“可以把這個片子當成青少年,、部隊,、工會的教育片,利用學習活動組織大家觀看”,。
在市場經(jīng)濟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年輕人顯然更關注現(xiàn)代明星,,而不是臉孔嚴肅的紅色偶像。7月底,,兩個當紅偶像團體TFboys和EXO的粉絲在社交網(wǎng)絡上掀起了一場口水戰(zhàn),,參與者多半是未過青春期的中小學生,,微博熱門榜將之名為“小學生世紀罵戰(zhàn)”,。
陶克覺得這是對英雄的宣傳缺失,。他抱怨每次老科學家、文學家,、戰(zhàn)斗英雄組織開會只是開完了就走,,“有多少人組織他們到大學里,在電視上亮相,?如果這樣的亮相多了,,他們不就成為最可愛的人了嗎?”
在《雷鋒》雜志辦公室里,,雷鋒幾乎無處不在,。
“雷鋒學是中國現(xiàn)代國學”
然而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雄心勃勃的《雷鋒》雜志要面對的是一個喧囂,、復雜,、習慣以“我”而非“我們”為思考主體的群體。平民英雄們的故事在網(wǎng)上遭到質(zhì)疑——在一篇網(wǎng)上流傳頗廣的文章中,,作者質(zhì)疑雷鋒“春節(jié)兩天撿糞600斤”的真實性,;“黃繼光堵槍眼”的故事被質(zhì)疑是為了鼓舞士氣而虛構出來的。
2015年1月4日,,新華社退休記者李竹潤在微博上公開道歉,,稱坊間流傳多年的美國“西點軍校學員學雷鋒”一事子虛烏有,而他自己,,就是這個假新聞的“二傳手”,。此事在國內(nèi)輿論引起軒然大波。
“西點軍校學雷鋒”的傳言已經(jīng)傳了23年,,分裂的兩方仍然爭論不休,。2002年8月,撫順雷鋒紀念館館長張淑芬曾去西點軍校,,專門搜集雷鋒消息,,回國后她承認:“西點軍校的固定雕像中沒有雷鋒雕像,大廳里沒有雷鋒像,,學員手冊里沒有雷鋒格言,,固定教材中沒有雷鋒事跡,課程中也沒有提到雷鋒,。”
2003年,,方舟子曾就此事致信美國西點軍校公共關系辦公室,第二天西點軍校公共關系辦公室克里斯蒂娜·安克拉姆回信稱:“那篇文章中關于雷鋒的信息是不準確的,。在本軍事學院,,沒有雷鋒的塑像或畫像,。雷鋒語錄沒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學員出版物中。雖然歷史課和中文課也許會討論雷鋒,,但軍事學院并不贊賞他或其哲學,。”
陶克卻覺得,李竹潤還是“以道歉的名義撒了個彌天大謊”,。他的論據(jù)與《解放軍報》1月7日的報道頗為類似:上世紀80年代西點軍校招生簡章上有教室貼著雷鋒畫像的照片,,而2004年7月28日,西點軍校教官馬科斯和6名學員,,也曾訪問撫順雷鋒紀館,。“如果不崇敬雷鋒,他犯神經(jīng)???中國人崇敬式的習慣說我學你,你學我,,這個詞也沒什么錯的啊,。”
在《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一書中,他寫道:“我重申50多年前中宣部宣布的一條紀律:宣傳雷鋒,,誰造假開除誰的黨籍,。”……“凡是以前見過報的事跡,一律重新審核,,與事實有出入的一律糾正,。凡以后要見報的稿件,必須通過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審批發(fā)稿,。”
他舉了三個例子加以佐證,。一名宣傳股股長寫了一篇綜合稿件,未經(jīng)審核后見報,,受到處分,,轉(zhuǎn)業(yè)離隊;中宣部等單位聯(lián)合組織的調(diào)查組,,核實《雷鋒送月餅》一文中“雷鋒聽《良宵》落淚”為假,,日后報道中都將之刪去;總政宣傳部宣傳處一位處長曾指出“雷鋒取款”照片的不妥:“像這樣的事,,補拍就不如畫一張畫來表現(xiàn)好,,不然,大家一看就會提出疑問:雷鋒取款你怎么照下來了,?反而影響宣傳效果,。”
陶克承認照片是擺拍的,但他也為偶像辯解:“那個年代,,一個團才有一個照相機,,中國人照片大部分都是擺拍的,。這是時代的局限,不是雷鋒的錯,。”
在他們的觀念中,,否定紅色英雄是涉及國家信仰根基和民族存亡的事情——這些紅色偶像身上寄托著幾代人的精神信仰和感情,蘇聯(lián)被視為前車之鑒,。“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決不能容忍有人來誣蔑,、否定,他否定的不是一個人,,他是向這個國家宣戰(zhàn),,是向我們的信仰宣戰(zhàn),也是向人民宣戰(zhàn),,向好人宣戰(zhàn),。”
他要把這本雜志打造成“中國道德建設的一個權威刊物”,定位人群是“有雷鋒情懷的人”,。
陶克對他的宏大設想信心百倍,。《雷鋒》雜志已經(jīng)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他還要為它開辦網(wǎng)站,,開通微博?!独卒h》雜志會從這間小屋走出去,,按照辦公室里墻面上的地圖一步一步走出去:北京——中國——世界。
他還要組建雷鋒書畫院,,建立“雷鋒學院”,,“會同社科院、國防大學一批專家立題,,具體搭個班子,,還要一些企業(yè)家搞一些贊助,爭取兩三年出一本教材,。再打算依托一些全國的學習,,建立一些分院,搞一些短期的培訓和課程,,最后成為井岡山學院那樣的獨立學院,。”
在他的藍圖中,北京還會興起一座“雷鋒大廈”,,設有永久性展覽館,,收藏雷鋒文物,、圖片和日記;雷鋒學院坐落于其內(nèi),,每周推出一個講座,,“ 將來外國人到這里來旅游,要看看中國的雷鋒大廈,。”大學里會有一門名為“雷鋒文化學”的學科,,專門研究雷鋒精神和學雷鋒活動的組織規(guī)律,“這就是中國的現(xiàn)代國學,。雷鋒的很多行為超越了時代,、階級。雷鋒精神具有超越性,。”
在采訪結束時,,陶克說他們正在寫招聘啟事:“迎合你們年輕人,標題叫‘雷鋒喊你來上班’,。”原本的招聘要求中有“有雷鋒情結”這一條,,招聘啟事的執(zhí)筆人把它刪了:“對現(xiàn)在的中國年輕人來說,要求這個太不現(xiàn)實了,。有正能量就行了,。”(鳳凰網(wǎng) 許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