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秋高氣爽,。打谷場上一片金黃,,檢驗小崗包干到戶成果的時候到了,。數(shù)字出來了,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于全隊1966年至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年年“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小崗,,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
隨著包產到戶從暗處走到明處,,從個別省份走到全國許多省份,,由此引起的責難也紛至沓來。
在包產到戶遇到重重阻力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對農村的改革及時給予了有力的支持,。1980年5月31日,他同中央負責人就農村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干到戶的地方,,搞了包干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shù)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P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shù)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FONT>
鄧小平早在自己第三次復出后,,就針對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狀況,對農村的體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說,,1958年“大躍進"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強調“一大二公”,,吃大鍋飯,,帶來了大災難;“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說了,。復出后不久,,他在東北之行中多次談到農村問題。他說,,一個公社有自己的條件,,有自己的情況,一個大隊有自己的條件,,有自己的情況,,有一般,也有特殊,,大量的是特殊,,更重要的是要根據(jù)自己的特殊情況考慮問題。鄧小平對當時全國“農業(yè)學大寨”,、普及大寨縣的提法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不論搞農業(yè),、搞工業(yè)、搞現(xiàn)代化,,都要實事求是,,老老實實。學大慶,、學大寨要實事求是,。大寨有些東西不能學,也不可能學。比如他評工記分,,一年搞一次,,全國其他人民公社、大隊就不可能這樣做,,取消集貿市場也不能學,,自留地完全取消也不能學?!?/FONT>
鄧小平的這個講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漸漸撥開了阻礙農村改革的重重迷霧,。
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真正得以正名,,是在1982年,。這年1月1日,中共歷史上第一個農村工作“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到1982年年底,80%的農戶實行了大包干,,1983年則上升到總數(shù)的93%,,“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線解體,,代之而起是縣鄉(xiāng)鎮(zhèn)政府,。人民公社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從1982年到1986年,,中央連續(xù)發(fā)布了5個有關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一步步將農村改革推向全國,引向深入,,最終確立了中國農村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也推動了城市改革,在我國很快又形成了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之勢,。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相關新聞
作者:
吳志菲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