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封府到財政部
1057年陽春三月,,59歲的包拯終于來到了開封府。
他第一個舉措,,是改革訴訟制度,。在北宋,平民要告狀,,得通過“門牌司”層層上遞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訛詐百姓,。包拯二話沒說,,裁撤門牌司,人們可以直接接觸辦案官員,,頓時民心大悅,,“開封有個包青天!”
事實上,,包拯在開封市長任上,,只做了不到兩年。61歲的他,,接到仁宗又一項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國家財政。
在這個位子上,,包拯展現(xiàn)出了經(jīng)濟改革的天賦——變“利率”為“和市”,。當時,朝廷向百姓征用過度,。包拯說,,進貢物品也是商品,朝廷要按照一定價格,,在“和市”上向百姓購買,;至于急需物資,那就跟富翁們要吧,。
事出湊巧,,包拯主管財政這兩年,江淮,、兩浙災荒不斷,。北宋時期,朝廷收稅,只要現(xiàn)金,,不要實物,。于是人們得把糧食賣給官府“折變”為現(xiàn)金,官吏們趁機壓低糧價,。平時還好,,災荒之年就民不聊生。包拯充分發(fā)揮“牛皮糖”特點,,一口氣上了四道奏章,,“請免江淮、兩浙折變”,。
經(jīng)濟改革的成效,讓皇帝愈發(fā)信賴包拯,。1061年,,他官至樞密副使(副宰相職),成為中樞重臣,。但63歲的包拯已是風燭殘年,。歐陽修說,包拯一生“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這樣的至情至性,,消耗了他的生命。盡管還有很多他看不慣,、希望改的事情,,但他已無能為力。
宋仁宗親自到了包拯家里,,探視病情,。這是君臣倆的最后一面。1062年五月,,包拯病逝于開封,,舉國哀慟。
千年以后,,我們回首包拯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他的仕途其實很平淡。他沒有砍過負心的駙馬,,身邊沒有英姿颯爽的七俠五義,,更沒發(fā)明過三口威風的鍘刀,甚至沒有一張黑臉和一個月牙胎記,。也許你要問,,他干過些什么,?
他帶人挖過井,給人免過稅,;他關心開封的建設,,也關心宋朝的外交出使遼國。不過,,他干得最得心應手的,,是就事論事給仁宗寫報告。有時彈劾人,,有時出主意,,偶爾耍脾氣。說他是“諫臣”并不完全,,他更多的,,是個埋頭苦干的良臣。一點一滴,,將他的改革進行到底,。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相關新聞
- · 宋朝民間尚武之風歷朝最盛 百姓結社可配強弩
- · 12世紀的繁華:北宋開封城每天屠宰萬頭生豬
- · 宋太宗為何讓百姓隨意購買奇書《推背圖》,?
- · 北宋軍隊掃滅南漢最終統(tǒng)一嶺南的戰(zhàn)爭
作者:
狐之影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