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紀事 > 正文 |
|
李鐵夫和張秀巖
1937年7月10日。延安橋兒溝休養(yǎng)所,。一位年僅36歲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突患傷寒,醫(yī)治無效而永遠閉上了雙眼,。黨中央為他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他永遠安息在延安清涼山上。他就是出生在朝鮮的李鐵夫同志,。他是唯一一位曾擔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和中共河北省委主要負責人的外國革命者,,在當年來華的各國革命者中,他在中共黨組織中擔任的領導職務是很高的。新版《辭?!分羞€新收有他的生平條目,。今年是李鐵夫逝世70周年。
民族解放先鋒 來華投身中共
李鐵夫(1901-1937),,原名韓偉鍵,,化名金元鎬、胡國明,、韓國李,,云崗等。他出生在朝鮮東北部咸鏡南道洪原的一個農民家庭,。他青少年時代就積極投入到國內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立志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在參加反對日本殘暴統(tǒng)治的愛國學生運動中,,他堅毅,、果敢、有主見,,表現出了很高的組織才能,,并脫穎而出,成為急先鋒,。1919年3月1日,,朝鮮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三一”獨立運動。在全國反日大示威的群眾游行集會現場,,他作為朝鮮學生獨立運動總指揮部的負責人之一,,慷慨激昂地宣讀了由代表們聯合署名的《獨立宣言》。日本警察署對這位學生領袖恨之入骨,,四處通緝他,。在躲避追捕中,他巧妙周旋,,多次化險為夷,。4月間,他輾轉流亡到中國,,與中朝革命斗士們共同戰(zhàn)斗,。在上海,他擔任《新大韓新聞社》編輯,。當時,,正值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上海宣告成立,這也使他看到了奮斗方向,。1920年,,他化名秘密赴日本留學,,先后在京都帝國大學醫(yī)科和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學習,研讀了許多馬列主義著作,。光陰荏苒,,4年后他學有所成,視野寬闊了,,也更加堅定成熟了,。他重返朝鮮后,以《東亞日報》或《朝鮮日報》記者,、編輯的身份為掩護,,從事創(chuàng)建朝鮮共產黨的活動。他加入了朝鮮馬列主義同盟,,并于1926年春天在朝鮮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1928年2月,朝共遭到大破壞,,他也再次遭到通緝。經共產國際介紹,,這位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硬漢再度流亡中國,繼續(xù)傾力從事革命工作,。不久之后,,他就在上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歷經血雨腥風 直面殘酷斗爭
1931年,,李鐵夫接受中共的指派,,赴北平工作,出任黨的外圍組織——北平反帝國主義大同盟黨團書記,,從此開始了在中共地方重要領導崗位上長達6年的曲折任職經歷,,成為中共黨史上一個特殊的現象。這也表明,,當時有著共產主義信仰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在超越了民族和國界的基礎上并肩戰(zhàn)斗在一起的,。
1932年9月后,李鐵夫相繼擔任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當時,革命陷入低潮,,共產黨員生存毫無保障,,可謂血雨腥風,白色恐怖,。中共河北省委機關1933年春即遭破壞,,李鐵夫處于極度險境之中,。5月18日,他在北平秘密出席反帝大同盟黨團會議時,,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并被押往南京監(jiān)獄,。在獄中,他咬緊牙關,,始終沒有吐露黨組織的秘密,,經受了肉體折磨和生死考驗。同年7月15日,,經黨組織和朝鮮同志營救,,他獲得保釋出獄。當時的斗爭是殘酷的,,情況是復雜的,。矢志不渝的李鐵夫經過好一番周折,才和省委重新建立起聯系,,并接受了嚴格的組織審查,。在此期間,他沒有被安排職務,,但他被允許對黨的反帝斗爭和文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還能為黨刊撰寫文章。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