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紀(jì)事 > 正文 |
|
陳獨秀書法
嫌隙漸生 高君曼離陳獨秀而去
陳獨秀經(jīng)歷了一場婚姻悲劇之后,,自然對高君曼加倍憐愛,。高君曼為人賢淑,知書達(dá)理,,能理解陳獨秀的事業(yè),,所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伉儷之間和睦相處,。
據(jù)《黨史博采》記載,,但是琴瑟生活中也不乏暗流。高君曼比較向往穩(wěn)定寧謐的家庭生活,,然而,,也恰恰在這方面,陳獨秀不能遂高君曼的心愿,。他天生就是一個看輕家庭生活的人,,走南闖北,屢遭風(fēng)險,,家人也跟著顛沛流離,,很難過得上一段安逸的生活。特別是陳獨秀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之后,,高君曼的生活就一直充滿著動蕩,,甚至還陪著他一起坐過班房。這種擔(dān)驚受怕的日子,,與高君曼向往的教授夫人的生活畢竟差距太大,,只是憑著對陳獨秀的崇仰苦苦熬著。可是這一片苦心偏偏又沒有得到陳獨秀的體諒,。尤其在對待陳獨秀與高曉嵐的子女問題上,,陳獨秀的固執(zhí)和偏見極大地刺傷了高君曼的心。
事情是這樣的,,自從陳獨秀把《新青年》編輯部遷到上海后,,陳獨秀和高曉嵐所生的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也來到了上海。他們白天在外工作謀生,,夜間就借宿于《新青年》雜志發(fā)行所的地板上,,生活十分艱苦,人們看到后無不暗暗責(zé)怪陳獨秀,。高君曼想把延年和喬年接到家里去食宿,,但陳獨秀堅決不同意。于是她跑到好友潘贊化處求他勸勸自己的丈夫,。并且哭訴道:“我是他們的姨母,,又是繼母,我從名義上及感情上看待他們兄弟,,一定會甚于我親生的兒女,,但他不讓他們在家里食宿,不知道這件事情緣由的人誰又會原諒我呢?”誰知道陳獨秀知道了這事以后,,反而說“婦人之仁,,徒賊子弟,雖是善意,,反生惡果,。”仍是不同意讓延年和喬年來家里住食,。
陳獨秀的固執(zhí)暴躁和古怪乖張的生活方式,使高君曼忍無可忍,,傷心透頂,,終于開始了口舌之爭,繼而又發(fā)展到出手相打,。高君曼自小就嬌生慣養(yǎng),,受不得半點逆來之氣,更何況陳獨秀還振振有詞地宣布她是“資本主義”,,她遂把愛情前景看淡,,終于帶著自己所生的兒女,離陳獨秀而去,。直到香消玉殞,,也再沒有去見陳獨秀一面。
編輯:
劉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