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中日關系] |
二,、 中國南北朝時期,,大和國統(tǒng)一日本,中日之間形成朝貢關系,。
公元3世紀末,,以大和(今奈良)為中心的畿內(nèi)地區(qū),,興起了一個大國,。因位于大和地區(qū),史稱大和國,。大和國于4世紀末至5世紀初基本上統(tǒng)一了日本,。
公元413年,即大和國在朝鮮戰(zhàn)敗后的第六年主動和中國建交,,一直到公元502年,,曾先后13次向東晉、宋,、梁各朝遣使朝貢,,請求冊封,。自泰始2年(公元266年)至東晉義熙9年(公元413年)中國史書上中斷近150年的日本朝貢記載重新開始,出現(xiàn)了中國史書上所謂的“五倭王時代”,。
倭五王時代,,大和國勢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展,,對中國各種物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想通過朝貢來滿足需要。而當時朝貢是獲得中國物品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盡管中國政權更迭頻繁,,但只要有可能就力圖保持這種朝貢關系。實際上,,這不僅是進行貿(mào)易的一種方式,,而且由于侵略朝鮮道到失敗,日本想借中國的權威加強在朝鮮半島的勢力,。這一點在第五,、第十一次朝貢中尤其明顯。中日通好后,,中國文化不斷地流入日本,,為后來飛烏文化的形成帶來很大影響。
三,、 隋唐盛世,,日本屢派“遣唐使”大舉學習中國文化。
隨著部民制的衰落,,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加深,,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日本皇室為汲取隋唐王朝統(tǒng)治經(jīng)驗和先進的科學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國和唐朝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寬乎6年(公元894年)間,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達長安的有13次,。
遣唐使團初期分乘2艘船前往中國,每船載120人左右,,后期大抵乘4船同行,。使團成員利用在唐一年左右的時間,積極學習唐代科學文化知識,。遣唐使還起到了貿(mào)易使團的作用,。遣唐使還有—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送留學生和留學僧入唐學習,,接他們學成回國,。所以說遣唐使對日唐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遣唐留學生分為留學生和學問僧,一般從有才華的貴族子弟和僧侶中挑選,。留學生進入國子監(jiān)所屬六學館之一,,各自學習專業(yè);學問僧主要在長安,、洛陽等地各大寺鉆研佛教,。在平安朗以前遣唐留學生的學習時間都較長。由于他們學習時間長,,又同中國人久處,,所以不僅其文化知識,且在生活習俗上都深受唐的影響,,為日本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至9世紀后半期,中國先后發(fā)生安史之亂和黃巢農(nóng)民起義,,唐王朝搖搖欲墜,。當時日本貴族政治腐敗,統(tǒng)治階級對外趨向消極,。寬平6年(公元894年),,新任的遣唐使營原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引用在唐學問僧中蹈的報告而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路多阻”為理由,,建議停派遣唐使。宇多天皇接受了這建議,,兩國關系遂告中斷,。
相關新聞
- · 日本人士回憶84年3000青年訪華 曾與胡錦濤會面
- · 徐福東渡:在河北千童鎮(zhèn)溯源中日友好"活化石"
- · 西藏問題 日本態(tài)度引人關注 歐美未施壓,?
- · 中日關系中什么令福田康夫最頭疼,?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