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明朝] |
成國公朱能是“靖難”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時,,與張玉共為王府指揮使,自東昌之役中張玉陣亡以來,,朱能一直是朱棣的頭號股肱之臣,,南征北戰(zhàn),、所向無敵,,更是難得的帥才,,“雖位列上公,卻從未以富貴驕人”,,深得軍心,遠征軍其他將領也都是一時之選,。
大軍出發(fā)前,,朱棣特頒諭旨,說明此次出征“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惡在必獲,,其脅從及無辜者必釋,,罪人既得,即擇陳氏子孫之賢者立之,,使撫治一方,,然后還師,告成宗廟,,揚功名于無窮,。”
7月16日,,遠征軍正式出師,,朱棣親往龍江餞行,,這一天風和日麗,江面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為開國以來所未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10月2日,,南征軍統帥朱能突然病逝于龍州,37歲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強,,朱棣倚之甚重,,不想此次“出師未捷身先死”,朱棣哀痛無比,。朱能“勇決得士心”,,他死后,軍中一片哀哭,。遠征軍箭在弦上,,容不得任何拖延,年僅31歲的右將軍張輔臨危受命,,主動承擔起指揮全軍的重任,,他一面飛章奏報朱棣,一面率軍南進,,六天后,,遠征軍由憑祥度坡壘關,進入安南境內,。軍情緊急,,朱棣命張輔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代替朱能統率全軍,,并以明初常遇春病逝,副將李文忠建大功的事跡予以鼓勵,,希望張輔不負所托,。
張輔首次征服安南
張輔,字文弼,,系“靖難”名將張玉之長子,。朱棣起兵時,他從父力戰(zhàn),因功升為指揮同知,。張玉在東昌戰(zhàn)死后,,張輔襲爵,隨朱棣戰(zhàn)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皆有功,,受封為信安伯,祿千石,。永樂三年進封新城侯,,加祿三百石。
張輔不愧為名將之后,,深通攻心為上的道理,,進入安南境內后,他命人先將胡一元父子的二十條罪狀寫成榜文,,刻于木牌上,,順流放下,安南軍民見到榜文后,,人心離散,。
明軍兵分兩路,京畿兵,、荊,、湖、閩,、浙,、廣西兵由張輔率領,出廣西憑祥,;另一路明軍由蜀兵,、建昌、云南,、貴州兵組成,,在沐晟率領下出云南蒙自,,兩路明軍斬關而進,,勇往直前,在芹站附近大敗安南之伏兵,,進占新福,,于白鶴江勝利會師。胡氏父子料不到明軍進展竟如此神速,大驚之下,,傾全國之兵號稱二百余萬(《明史·張輔傳》謂安南兵眾七百萬,,顯系夸大),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個天險,,伐木筑寨,,綿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樁,,征發(fā)國內所有船只,,排列在樁內,所有江口,,概置橫木,,嚴防明軍攻擊。張輔大軍進入富良江,,先命驍將朱榮進攻嘉林江口,,再進至多邦隘,沐晟軍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進,,與張輔呈南北夾擊之勢,,互為聲援。胡氏父子則厚集兵力于多邦城,,企圖據險頑抗,。
相關閱讀:
相關新聞
- · 明朝開基:“贊成大業(yè) 母儀天下”的馬皇后(圖)
- · 明江南才子唐伯虎真跡首次與廣州市民見面(圖)
- · 方孝孺和布魯諾之死 迥異的中西歷史軌跡
- · 洞庭湖底撈出一尊大炮 專家證實吳三桂軍隊所留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