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革川陜總督赴杭州將軍任的途中,,年羹堯幻想雍正會改變決定,,因而逗留在江蘇儀征,,觀望不前,。結(jié)果這反使雍正非常惱怒,他在年羹堯調(diào)任杭州將軍所上的謝恩折上這樣批道:“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fā)落你也,!……你這光景,是顧你臣節(jié),、不管朕之君道行事,,總是譏諷文章、口是心非口氣,,加朕以聽讒言,、怪功臣之名。朕亦只得顧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節(jié)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個是字了,。”雍正的這段朱批實際上已經(jīng)十分清楚地發(fā)出了一個信號:他決心已定,,必將最終除掉年羹堯。
直至年羹堯接到自裁的諭令,,他也一直遲遲不肯動手,,還在幻想雍正會下旨赦免他。但雍正已經(jīng)下定決心,,認為使其免遭凌遲酷刑,、自裁以全名節(jié)已屬格外開恩,所以他應(yīng)該“雖死亦當感涕”,,因此年羹堯生路已絕,。一個想要謀反的大臣怎么會對皇帝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呢?雍正在給年羹堯的最后諭令上說:“爾自盡后,,稍有含冤之意,,則佛書所謂永墮地獄者,雖萬劫不能消汝罪孽也,?!痹谟涝E之時,,雍正還用佛家說教,讓年心悅誠服,,死而不敢怨皇帝,。
殺人滅口,事出有因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年羹堯參與了雍正奪位的活動,,雍正帝即位后反遭猜忌以至被殺。不只是稗官野史,,一些學者也持這種看法,。據(jù)說,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繼位,,雍正帝矯詔奪位,,年羹堯也曾參與其中。他受雍正帝指使,,擁兵威懾在四川的皇十四子允,,使其無法興兵爭位。雍正帝登基之初,,對年羹堯大加恩賞,,實際上是欲擒故縱,待時機成熟,,即羅織罪名,,卸磨殺驢,處死年羹堯這個知情之人,。有人不同意此說,,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繼位時,年羹堯遠在西北,,并未參與矯詔奪位,,亦未必知曉其中內(nèi)情。但客觀上講,,當時年羹堯在其任內(nèi)確有阻斷胤禵起兵東進的作用,。
關(guān)于雍正帝篡改遺詔奪取皇位的情況,許多著述都進行了闡釋,,閻崇年先生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也有系統(tǒng)歸納,,此不贅言。各家說法,,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雍正即位一事,確實疑點很多,。而他即位后,,又先后處置了原來最為得力的助手年羹堯和隆科多,讓人更不禁要懷疑這是作賊心虛,、殺人滅口,。當然,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無鐵的資料作為支撐,,所以,這種懷疑套句俗語說就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
我們暫且拋開雍正決心除掉年羹堯的真正動因不說,,從年羹堯自身而言,,他的死確實有點咎由自取。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絲毫不知謙遜自保,,不守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為輿論所不容,;而且他植黨營私,,貪贓受賄,“公行不法,,全無忌憚”,,為國法所不容,也為雍正所忌恨,。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勢必難得善終。所以《清史稿》上說,,隆、年二人憑借權(quán)勢,,無復(fù)顧忌,,罔作威福,即于覆滅,,古圣所誡,。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