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相關標簽 | [清朝] |
探秘孔家莊
孔家莊,,就坐落在大洼腹地,,東距渤海40里,西離滄縣不下百里,,是一個偌大的村落,,當年由于荒僻偏遠,官府疏于管理,,村民倒也清靜自在,。在村莊的西南方向,我們看到一座微微高出地面的墳塋,,上立一水泥碑,,鐫刻著“捻軍領袖張宗禹之墓”。原來,,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當?shù)赜腥嗽谄詹榈孛麜r,得知了張宗禹墓的情況,,特立此碑加以保護,。
當年發(fā)生在徒駭河邊的一幕,被當?shù)卮迕襁@樣描述:突圍出來的張宗禹,,看著遠處的追兵,,對身邊的幾位親兵說:“為何不離開我逃條生路!這是天要滅我啊,,我必死無疑,!”弟兄們不忍,流淚道:“就是死我們也要跟大帥死在一起,!”他看勸說不動,,情急之下掏出手槍,“嘩啦”一聲推上子彈:“再不走我就開槍了,!”隨從無奈,,只得各自逃命去了。張宗禹從容地脫下血跡斑斑的戰(zhàn)袍,,將槍拋入激流之中,。當他正準備用戰(zhàn)袍蒙頭投水的一剎那,眼前的情景吸引了他的視線——只見一條綠色套著紅環(huán)的虎斑蛇靈敏地鉆入混濁的河中,,向對岸游去,,讓他頓時受到啟發(fā),他將戰(zhàn)袍疊好放在河邊,,然后躍入河中,,奮力渡河北上。從小練就的一身好水性讓他躲過了一個又一個險灘浪頭,,傍晚時分,,終于游上了岸。
他日夜兼程,,一路北行,。為避開清兵,,他不走大村莊,專走那些人跡罕至,,官兵不到的洼地,,沿著海邊走,蛤蜊碎殼劃破了他赤裸的雙腳,,腥咸的海水濺濕了他的破衣,,餓了揪幾把遍地都是的黃須草,捉幾條小魚小蝦充饑,,渴了喝幾口水洼里積聚的苦澀雨水,。他來到孔家莊東邊荒涼的大洼,并未貿(mào)然進村,,而是在大洼蟄伏下來,,觀察很久之后才進村。
異鄉(xiāng)母子情
剛開始的時候,,孔家莊的村民們還有些奇怪:明明是上門討飯,,卻倚門只伸出一只手,一言不發(fā),;他白天討吃,,晚上就睡在村民孫玉祥家東北場院小屋,從不與人搭話,。村民猜測他或許是反朝廷的落難人物,,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同情,,紛紛拿出食物打發(fā)他,。大洼人本不關心朝政,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大洼的冬天悄然來臨。一天,,孫玉祥的母親坐在炕頭為兒子縫補衣裳,,凍得伸不開手。老人家忽然想到,,幾天不見大個子來討吃的了,,她念叨著:“這么冷,莫不要凍死他,?”越想越坐不住,,起身翻箱倒柜,找出棉花和新布,,縫制了一件過膝側開的棉襖送到小屋,。孫母推開柴門招呼大個子快穿上,,正坐在亂草中瑟瑟發(fā)抖的他愣了半天,眼含熱淚鉆出草堆,,“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地道地喊了一聲:“娘!”孫母定了定神,,老淚縱橫地拉起他的手,說了句:“孩子,,走,,咱回家吧!”心地善良的孫母做夢也想不到,,面前跪地叫娘的這個后生竟是大捻子首領,、號稱“小閻王”的張宗禹!她老人家只是以一顆慈母的心收了這個義子,,讓一顆傷痕累累的落難英雄的心從此有了家,,有了遮風避雨的港灣。
幾個月的討飯生活結束了,,張宗禹有了在異鄉(xiāng)的家,,有了慈母和干弟,他開口說話了,,洼民們知道了他姓張,,可那濃重的外地口音讓村民覺得難懂,于是,,他這個典型的淮北大漢竟得了個“張蠻子”的稱呼,。
作者:
史揮戈 吳騰凰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