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樊正倫,,1970年在寧夏成為赤腳醫(yī)生)
1978年的5月到1979年的6月這是我一年的進修時間,在這一年進修的時間里面,,我就已經下定決定要考研究生了,。
解說:1979年,34歲的老三屆高中生樊正倫終于如愿成為遼寧中醫(yī)學院傷寒專業(yè)的研究生,,如今,,他已經成為北京有名的中醫(yī)。提起當年,,他仍然感慨良多,。
(樊正倫,1970年在寧夏成為赤腳醫(yī)生)
他們到公社當時的衛(wèi)生院去,,也得翻好幾架山,,你想如果有一個急病的病人,那不就是等死嗎,沒有別的路,,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給我的是什么呢?我覺得只有吃過苦的人,,才會知足長樂,,所以我說,經過了那樣苦以后,,再苦我都不覺得苦了,。
解說:從寧夏到遼寧再到北京,近30年的歲月里,,樊正倫搬過很多次家,,但當年陪伴他在大山里行醫(yī)的這些《赤腳醫(yī)生雜志》,他一直帶在身邊,。
解說:1976年,,是中緬邊境的昆明知青李春瑞在景頗山寨度過的第七個年頭,在歷史的巨變中,,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當年叱咤風云的先進人物,,曾經被評為全國先進知青的李春瑞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
(李春瑞,,1969年在云南成為赤腳醫(yī)生)
一個人都不理我了,,也不來看我了,看見我要躲得遠遠的,。離得老遠,,就趕快躲掉,生怕惹上他們的事情,。那個時候我就特別難受,,然后我的先生也是知青,年紀也大了,,不結婚也不行,,就在那兒結婚,結了婚,,你想一個女人,,懷孩子是最重要的時候,但是我又沒有吃的,,沒有喝的,,沒有特殊照顧,完全和一個景頗婦女一樣的在農村里生活,。
解說:面對山外的變化,,寨子里的鄉(xiāng)親們有著自己樸素的判斷,。在他們眼里,知青李春瑞還是當年那個一心想改變景頗山落后醫(yī)療面貌的赤腳醫(yī)生,。
(李春瑞,,1969年在云南成為赤腳醫(yī)生)
他們自己說,他們祖祖輩輩都在那里生活,,他們有親戚可以幫忙,,我們只是知青,我們從小不在那兒生活,,沒有人幫忙,,我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有大嫂跟我說,,如果能走,,你走吧,不要在這兒了,,帶著孩子走吧,。
編輯: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