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中共] [國民黨] [解放戰(zhàn)爭] |
獨輪車的選擇
華野在進攻之前,,已經(jīng)力所能及的疏散周圍的村民,,避免傷及無辜。然而,另一股人群卻冒著炮火沖進碾莊,,往里運彈藥、食物,,往外抬傷員,。
他們不是軍人,是老百姓
陳毅名言“淮海戰(zhàn)役是用獨輪車推出來的”,,這一直被認為是對淮海戰(zhàn)役的經(jīng)典評價,,但這畢竟是非常籠統(tǒng)的說法,,究竟有多少獨輪小車,?背后是什么樣的一支力量?除了推獨輪小車之外,,他們還做了什么,?
500多萬支前力量
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新館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除了原先陳列的陣亡先烈,、戰(zhàn)役進展,,特地開辟了兩個展廳,內(nèi)容只有一個——支前民工,。賈萍負責了“支前廳”的內(nèi)容搜集,,她說:“因為年代久遠,開始搜集當年的物件非常困難,,具體的文字資料也并不多,。另外,研究者更多地偏重軍事的敘述,,加上幾十年來習慣‘高大全’人物的塑造,,因此支前民工具體的生活并不清楚?!?/P>
但一個小竹棍的故事讓今天的人們可以看到當年支前的場景:1948年秋天,,山東農(nóng)民唐和恩帶著原來要飯時使用的一個一米長的小竹棍,從家鄉(xiāng)山東膠東地區(qū)萊東縣出發(fā),,在此后五個多月的時間里,,唐和恩帶領的小車隊和千萬個支前隊伍一樣,冒風雪,,忍饑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三紅”(紅高粱,、紅蘿卜,、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供應部隊,。遇到刮風下雨,就把蓑衣,、棉衣脫下來蓋在軍糧上,。淮海戰(zhàn)役軍需的9.64億斤糧食,,就被唐和恩這樣的普通民工運到了前線,。
而在唐和恩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所經(jīng)過的每一個地方: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濉溪口??包括江蘇,、山東,、安徽三個省88個城鎮(zhèn)和村莊。
今天,,這個小竹棍就平躺在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的展廳里,。
據(jù)統(tǒng)計,淮海戰(zhàn)役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轉運民工130萬人,后方臨時民工391 萬人,。他們不止是運輸隊,,還是擔架隊、衛(wèi)生隊,、預備役部隊,,國民黨的80萬軍隊需要對抗的遠遠不止中野和華野的60萬大軍。
賈萍介紹說,,當時民工中有句口號“隊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這不光對作戰(zhàn)部隊帶來單純的物質(zhì)上的支持,,也讓軍隊更加靈活機動,。不管是華野、中野的部隊采取什么樣的行軍路線,,或者路過什么樣的地形,民工都能跟上,。
反觀國民黨部隊,,在淮海戰(zhàn)役之初,,他們制定的作戰(zhàn)計劃是沿著鐵路固守,就是因為他們后勤的補給徹底依靠鐵路,。當初黃維兵團趕往徐州,,中野對黃維兵團的伏擊目的性非常清楚,因為當?shù)刂挥幸粭l路可以通過坦克和拉后勤輜重的大卡車,,在他們的必經(jīng)之路設伏就行了,。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黃維兵團也只能選擇這一條路。
連最起碼的軍事保密都做不到了,,這還打什么仗,?
相關新聞
作者:
王彬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