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逝世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霍英東28日晚七時許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終年八十三歲,。據(jù)悉,,在他彌留之際,包括胡錦濤在內(nèi)的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等都曾到醫(yī)院探訪,。
鳳凰資訊 > 歷史 > 正文 |
|
相關(guān)Tag | [毛澤東] |
所謂“書生”的說法,,恐怕鄧拓本人也不服氣。事實上,,“大鳴大放”時,,他制訂的報道方案,,已遞交給當(dāng)時分管宣傳的領(lǐng)導(dǎo),。后被指責(zé)“按兵不動”,在他看來,,恰恰是嚴(yán)守宣傳紀(jì)律,。他曾對下屬說:“我們是中央黨報,一切都要聽中央的安排和指示,,不要街上鑼鼓一響就出來,。”
因“書生”之名,,鄧拓請求辭職,。不久,毛澤東指派吳冷西出任總編輯,。鄧拓只擔(dān)任社長,,分管評論、文藝和理論,。然而他終究未能深悉“引蛇出洞”的真實含義,。在《人民日報》開始鳴放時,他寫過一篇《廢棄“庸人政治”》,。文中感嘆:“一篇好的文章落在俗子手里,,……你的文章也不得不由他隨便議論和取舍了?!?/P>
在大女兒鄧小嵐的記憶里,,當(dāng)時的父親總是默不做聲。以前,,他總是微笑著,,白襯衣外面套一件灰色的開司米背心,。“爸爸常在書房里,,聽著《陽關(guān)三疊》的古典音樂,,書房里有一株碧桃,開得好濃好濃,?!蹦暧?4歲的鄧小嵐回憶。
她記得,,吟誦完那首七律后,,父親便離開了《人民日報》。早在戰(zhàn)爭年代,,鄧拓便有意識地收集起了文物和繪畫,,而一旦卸掉了重負(fù),他更有意將此作為一個事業(yè),。他甚至計劃寫一部《中國繪畫史》,。
然而他終究不改報人本色,常常把“記者是一輩子的職業(yè)”掛在嘴邊,。1961年,,他先在《北京晚報》副刊上開設(shè)專欄《燕山夜話》,不久又和吳晗,、廖沫沙在《前線》雜志共同撰寫《三家村札記》,,針砭各種社會時弊。
今天看來,,他的話依然警世而有力:
針對《海瑞罷官》的討論,,他說:“不要把學(xué)術(shù)問題當(dāng)作政治問題來搞……思想要解放,寫文章不要有所顧忌,,不要怕你的觀點是否與姚文元不同,,不要怕與吳晗有共同之點。不要扣帽子,,要擺事實講道理……”
他反對浮夸:“那就是告誡人們千萬不要說大話,,不要吹牛,遇事要采取謹(jǐn)慎的態(tài)度,,話要說得少些,,事情要做得多些,名聲要更小些,?!?/P>
看到這些文章,丁一嵐為丈夫如此坦率尖銳而擔(dān)憂,。她一再勸說鄧拓要慎重,,要少寫,。然而他總是回答:“骨鯁在喉,一吐為快,?!?/P>
晚輩李輝評價:“今天,我們難以想象,,在六十年代初的幾年時間里沒有鄧拓的聲音,,沒有鄧拓的身影。假如那樣,,歷史該會是個無法補救的缺憾,。”
不少老記者也懷念鄧拓主持期間的《人民日報》:“全心全意為辦好報紙而努力,,是報社歷史上最令人懷念的欣欣向榮時期,。”
“這樣努力把報紙辦得越來越生動活潑,,怎么是什么‘死人辦報’而不是‘政治家’辦報呢,?”鄧拓當(dāng)年的一位副手始終不解。但直到1976年以后,,他才逐漸明白,,關(guān)鍵在于對“政治”有不同的理解:一種是強調(diào)黨內(nèi)民主,反對一言堂和個人崇拜,;另一種則堅持搞個人迷信。
他依稀記得,,歡送會的前幾天,,鄧拓約他到潭柘寺散步。
望著深幽寂靜的古剎,,將履要職的鄧拓竟長長嘆了口氣,,說:“如果允許的話,我真想留在這寺廟里多讀點書,,多寫點文章,。”
作者:
楊芳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