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舒欣
一個多月前,繼“南海Ⅰ號”被成功打撈出水后,,由“南海Ⅱ號”更名為“南澳Ⅰ號”的古沉船打撈工作也在廣東省汕頭市拉開帷幕,。目前,相關水下考古搶救發(fā)掘活動正在進行,,已有部分文物出水,。
我國水下考古事業(yè)取得的成績令人欣喜、期待,。與此同時,,水下考古需要投入的巨額資金也讓專家們頭疼不已。以“南海Ⅰ號”為例,其打撈和保存的賬單就高達3億元,。
沉船多在海上絲路沿線
9月26日,,“南海Ⅰ號”古沉船第一階段考古發(fā)掘工作結束,200余件宋代珍貴瓷器出水露真容,。
同一天,,明代萬歷年間古沉船“南澳Ⅰ號”的水下考古搶救發(fā)掘行動正式啟動。
“南澳Ⅰ號”距汕頭南澳島僅約2海里,。史載“鄭和七下西洋,,五經南澳”,南澳島地處閩,、粵,、臺三省海面交叉點,遼闊的海域是東亞古航線的重要通道,,也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經過水下勘測,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沉船保存較好,,古船長度不小于25.5米,,寬度不小于7米。從部分出水文物和水下考古調查情況看,,船載文物主要為明代粵東或者閩南,、江西一帶民間瓷窯生產的青花瓷器,總數(shù)估計萬件以上,。
又一座豐富的海底寶藏,,等待人們進一步探索與發(fā)現(xiàn)。
深海碧波下,,到底還有多少沉船寶藏?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威在接受《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采訪時說,,現(xiàn)在我國歷史沉船數(shù)量還沒有一個準確數(shù)字,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此次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遍及全國,。目前廣東、福建的沿海普查基本完成,,浙江,、山東等地正在開展,全國普查結束預計要到2011年12月,。
據張威介紹,,中國沿海的古代沉船主要分布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有人推測,僅在南海就有2000條以上的古沉船,。不過,,這都是大概的估算,并沒有得到證實,。國內水下沉船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包括福建,、浙江以及南海海域等。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舒欣
編輯:
劉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