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國內最大的商業(yè)資本集團是麇集揚州的兩淮鹽商,。而在鹽商中,人數(shù)最多,、勢力最雄的又是徽商,,他們幾乎壟斷了兩淮所產食鹽的全部流通過程,揮金如土,,富埒王侯,。維持其奢侈性消費的經濟來源,無疑是其攫取的巨額壟斷利潤,。其主要手段之一是用不等價交換和放高利貸剝削食鹽生產者,。
清人黃鈞宰在《金壺浪墨·鹽商》中說:“兩淮(鹽)額引一千六百九十萬有奇(注:應為169萬),歸商人十數(shù)家承辦……以每引三百七十觔計之,,場價止十文,,加課銀三厘有奇,不過七文,,而轉運到漢口以上,,需價五、六十不等,?!币源送扑悖弮r與銷價相距三,、四倍,年利潤率則高達194.1%,。
這一巨額利潤,,一方面攫取于食鹽生產者(即鹽場灶戶),一方面則攫取于食鹽消費者(即廣大勞動人民),。對于食鹽生產者來說,,兩淮鹽商的牟利手段主要是大桶中鹽、壓低收價,,此外則是以重利收債的辦法來加以剝削,。
(一)所謂大桶中鹽。據(jù)乾隆三十一年兩淮鹽政普福奏稱,,兩淮鹽商“惟知自利,,不知灶艱”,以自制大桶量收灶戶食鹽,與鹽場通用之桶相較,,“每桶實多一,、二十斤不等”。通過這種手段,,兩淮鹽商一年就可獲得純利潤數(shù)百萬兩白銀,。
(二)所謂壓低收價。乾隆六年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胡定奏稱:“(兩淮)灶戶所賣之鹽,、腌鹽計二百五十斤為一桶,,一桶可得大制錢七百文,而鹽商買每桶只給銀五錢,,或乘其急需而給四錢,,僅敷工本,其戥頭銀水更多克扣,?!卑串敃r大制錢七百文合白銀一兩計算,鹽商向灶戶收購食鹽,,最多只給一半價格,。
(三)所謂重利收其債。清人王鼎在《兩淮鹽法志稿》中說:鹽商唯利是圖,,“稱收則勒以重斤,,借貸則要以重息”。就是說,,鹽商還通過高利貸形式來剝削食鹽生產者,。按宋應星《野議·鹽政議》中所說明末鹽商資本“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九百萬兩”計算,,鹽商放高利貸的利息率超過33%,。
明清兩淮鹽商不僅在流通領域的購買階段(G—w)采取大桶中鹽、壓低收價,、克扣戥頭銀水等手段剝削食鹽生產者,,而且在流通領域的售賣階段(w—G)采取克扣斤兩,囤積居奇,、任意漲價和摻假等手段來剝削食鹽消費者和小商小販,,以攫取大量的貨幣財富。
如同馬克思所指出,,“賤買貴賣,,是商業(yè)的規(guī)律”。對這條規(guī)律,,兩淮鹽商是很精通的,。他們在鹽場收購食鹽,,千方百計壓低價格,而在行銷時則囤積居奇,,隨意提高出售價格,,以牟取暴利。道光中葉,,百姓以稻谷一石,,坯換不到一包食鹽,當時兼管鹽政的兩江總督陶澍也提出:“計算場價,,每鹽一斤,,不及十文,而轉銷各處,,竟至數(shù)十倍之價,。”有人甚至直接指出:鹽商“服食奢靡,,積慣成習,,身家所費,已無限量……皆增加于鹽價之上耳,?!?/P>
兩淮鹽商還采取摻假等奸詐行為來增加利潤。關于這一點,,乾隆六年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胡定在上給清廷的一份奏呈中,,就作過揭露。他說:兩淮鹽商在銷售食鹽時,,“多方罔利,,或鹽船故令遲到,使鹽價騰貴,;或詭稱鹽將缺乏,,致百姓搶買,頓收數(shù)倍之利,。且復每包缺少分兩,,摻和泥沙”。清人鄭祖琛也指出:把持兩淮鹽政的大鹽商們“專其利以病民,,百弊為之叢集”,他列數(shù)了鹽商的好幾條弊端,,其中一條是:“(食鹽)售之于小販,,則攙和有弊,輕稱有弊”,。
總之,,兩淮鹽商奢侈性消費的經濟來源,,是他們憑借食鹽運銷的壟斷權和手中的雄厚資本所攫取到的巨額壟斷利潤。而這巨額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剝削食鹽生產者和食鹽消費者而得來的,。他們攫取利潤、窮奢極欲的過程,,也就是食鹽生產者和食鹽消費者遭受剝削而日趨貧困的過程,。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編輯: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