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造反”的目的不是效忠某個個人或某種“主義”,而是效忠自己的腸胃,。簡單地講,,就是為了請客吃飯。明末的農民起義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即幾乎所有的起義軍首領都有過招安,、投降的經歷。桀驁如張獻忠者竟然也在崇禎十一年正式受撫,,接受了熊文燦給他的副將頭銜,。當一個叫林銘球的巡按御史來到谷城時,張按照官場禮儀,,立即向他行跪拜禮,。史家在處理這一檔史實時,或者假裝不知道——實在繞不過去,,就說這是一種“策略”,;或者說這是“農民階級的二重性”。實際上,,這恰好說明這些起義的農民領袖,,包括李自成在內,,都不是真心造反,至少在起事之初,,他們誰也沒有想過要“取而代之”,。這樣,當官軍剿撫并用,,答應給他們牛犁耕種,,并讓他們的妻小吃飽時,手下將士便人心離散,,渴望過正常人的生活,。
因此,,革命(本文指用群體性的暴力活動來顛覆,、破壞現(xiàn)存秩序、制度的行為)雖然有多種,,但就它的發(fā)生動機來看,,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在一種新的制度、理念的引導下,,通過有共同理想的隊伍,,來達到實現(xiàn)社會正義的目的,一類是在饑餓,、困頓,、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被迫起來尋找出路的,。一類是由良知和頭腦引導的,,一類是由肚皮和腸胃引導的;因而,,一類可以叫“良知革命”,,一類可以叫“肚皮革命”;“良知革命”的背后是一套新的政治理念,,往往能通過一個國家的試驗給整個人類提供一種新的制度模式,,“肚皮革命”因為缺乏新的制度想象力,所以完成的基本上是一個簡單的“改朝換代”,,即“屁股變了,,龍椅沒變”;前一類像英國1688年的“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以及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而后一類則幾乎可以囊括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所有的農民起義,李自成領導的當然也不例外,。
誠然,,革命,,尤其是“肚皮革命”,打斷了社會的正常積累,,浪費了既有的物質資源,,破壞了既定的文化創(chuàng)造秩序,不說別的,,單是革命要死人這一點就足以使我們認定,,改良比革命好,這不需要討論,,需要討論的是,,李自成怎么“改”崇禎的“良”?是通過立法,?選舉,?還是彈劾?罷免,?如果這些都不可能,,而且也不能造反——因為造反是一種暴力行為,那么,,對李自成來說,,剩下的恐怕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等死,,如果等死也算一條路的話,。
實際上,朝廷和官府正是這么看待這些起義軍的,。兵部尚書楊嗣昌為了捉拿張獻忠,,曾張榜通衢,上附一首他自作的《西江月》,,劈頭兩句就是“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不說他殘酷鎮(zhèn)壓農民軍,,單憑這兩句,,我覺得他最后自縊身死,就是死得其所,。張獻忠固然不是善類,,但楊嗣昌說的就更不是人話。一個兵部尚書,,朝廷重臣,,歷來以“父母官”自居,竟然要“子民”“作安安餓殍”!
中國要想走出“以暴易暴”,、“治亂循環(huán)”的怪圈,,就必須拋棄幾千年來“只換屁股,不換龍椅”的革命方式,,必須尋求一種和平漸進的方式來切入世界文明進步的潮流,,這沒有錯。問題是我們在拋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尋求外部資源的過程中,,是否一定要將幾百年前這些走投無路被迫鋌而走險的祖先妖魔化?我們是否能在否定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同時,,能對他們在反抗壓迫與暴政角逐的過程中所彰顯的人格力量,、生命意志給予適當的尊敬?一句話,,我們在品評這些逝去的英雄時,,能否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苛責,?多一點設身處地的悲憫,,少一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高談闊論,?圣經上講,,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當提倡“非暴力”的人分不清施暴者和反抗施暴者,,一例嘲笑挖苦以自高時,我覺得這對后者本身就是一種“暴力”,,一種“語言暴力”,。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相關新聞
作者:
狄馬
編輯:
劉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