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酒泉9月26日電 題:從飛天夢想到太空漫步——回眸中國探索太空歷程
記者徐壯志、李宣良
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對于太空的渴望,,中國航天員第3次飛向太空,。在這次飛行中,他們將進行出艙活動,,首次把中國人的足跡留在宇宙空間。
公元1076年那個明月高懸的秋夜,,當宋代大詩人蘇軾把酒問青天時,,是否會想到,932年之后的這個夜晚,,中華民族開始了又一次超越夢想的飛天,。
從5年前的金秋楊利偉造訪太空,到今年同一個季節(ji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攜手飛天,,中國人不僅把飛天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而且還把目光投向了更為深遠的宇宙空間……
流傳千古的夢想
在距離中國航天第一港——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幾百公里的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每年都吸引著數(shù)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們來這里,,不僅能欣賞壁畫上飛天女神的婀娜身姿和曼妙舞態(tài),還可以感受到一個民族亙古不滅的飛天夢想,。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遠在文字出現(xiàn)之前,中國人就用口耳相傳的傳說,,訴說著對于太空的向往,。
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奇文《天問》中,詩人屈原一口氣提出了174個問題,,天文地理,、博物神話、人物歷史無不涉及,。屈原對于天的追問,,寄予著一個民族的豐富想像。
夢想,,能夠產(chǎn)生難以估量的力量,。500多年前,還在哥白尼的“日心說”與統(tǒng)治歐洲1000多年的“地心說”艱難爭斗的同一時代,,明朝的萬戶——一位試圖飛出天外的幻想家,,已成了人類第一位飛天的真正實踐者。
美國學者基姆1945年在其著作《火箭與噴氣發(fā)動機》中這樣描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飛行嘗試:萬戶先做了兩個大風箏,,并排裝在一把椅子的兩邊,,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綁了47支大火箭——中國人發(fā)明的一種以火藥作燃料的兵器。準備完畢后,,萬戶坐在椅子當中,,命仆人點燃火箭……
萬戶的生命,最終殞落在了點燃火箭后的巨響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被命名為“萬戶山”。
遺憾的是,,誕生了“人類航天始祖”的中華民族,,未能為近代天文學的發(fā)展作出實質(zhì)性的貢獻,也未能成為現(xiàn)代航天事業(yè)的先驅(qū),。然而,,夢想?yún)s深深地植根在了中國人的靈魂深處。
“月球究竟是什么樣子,,是什么力量使桂花樹永遠砍不倒呢?”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回憶,,正是小時候的幻想,,使他深深愛上了航天。
中國航天人的“長征”
托起神舟的火箭被命名為“長征”,。
在紅軍長征勝利20年后——1956年,,尚處于貧弱之中的新中國,,又開始了新的長征——向太空進軍。
同世界其他航天大國一樣,,新中國的航天事業(yè)也是從研制導彈開始的,。
4年后,中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又一個4年后,,中國獨立研制的中近程導彈發(fā)射成功。
剛剛起步的中國航天事業(yè)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fā)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向世界公開宣示。
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的張勁夫曾回憶說,,當時中央決定撥款2億元支持搞衛(wèi)星,。“那個年代,,國家能夠拿出如此巨款,,誰都能夠掂得出它那沉甸甸的分量?!?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fā)射,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將第一顆中國造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的從衛(wèi)星上接收的《東方紅》樂曲聲響徹中國的大江南北時,,中國人航天之路開始了全新的篇章。
“朝天上打的東西應該叫什么,?天高路長,,太空任務的艱巨性,似乎只有紅軍長征能夠相比,?!被貞浧甬斈隇檫\載火箭命名的過程時,85歲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冬春說,,“對于這個名字,,大家的意見高度一致。”
30多年后,,中國已經(jīng)擁有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不僅把40多顆不同類型的國產(chǎn)人造衛(wèi)星送上太空,,還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yè)發(fā)射市場上占據(jù)了一定的份額,。
作者:
徐壯志、李宣良
編輯:
汪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