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拍攝中國“飛天”艙外航天服(鳳凰網(wǎng) 圖片)
但鮮有人知道,,直到神五飛船發(fā)射前一天,,任務(wù)指揮部才正式確定楊利偉為首飛航天員,,與他一起接受同等訓練的,,還有翟志剛,、聶海勝2人,,而他們則是從1506名飛行員中精心選拔而出的,。航天員要求之高,、篩選之嚴格可見一斑,。
據(jù)李繼耐介紹,,從20世紀60年代起專家就一直在為尋找一條科學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和醫(yī)學保障的技術(shù)途徑而努力探索,。為了得到第一手信息,,科研人員還親自接受環(huán)境負荷試驗,以切身的感受作出評價,。期間,,先后有100多名鍛煉員參與了實驗與試驗工作。
從1996年起,,我國開始在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在1506名飛行員中精心選拔出14人,成為第一批預備航天員,。199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從1998年3月到2003年10月,經(jīng)過5年多嚴格的科學訓練,,14名預備航天員全部通過了所有訓練課目的考核,,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
“對我們來說,,幾乎是達到智力和身體極限的考驗和挑戰(zhàn)”,,楊利偉回憶說,航天員的訓練涉及空氣動力學,、電工電子學,、天文學、高等數(shù)學,、航天醫(yī)學,、自動控制、系統(tǒng)工程,、計算機,、航天技術(shù)、英文等基礎(chǔ)理論訓練和體質(zhì),、心理,、航天環(huán)境耐力及適應(yīng)性訓練、專業(yè)技術(shù)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wù)模擬等8大類50多門課程,,但“眼睛里看到的、觸摸到的,、學習了解到的,,都讓懈怠和畏懼無處藏身”。
2003年7月,,總裝備部專門成立了以總指揮為主任的首飛航天員評選委員會,,按照科學嚴格的程序和標準,確定了其中5名航天員進行強化訓練和針對性訓練,,使他們的幾項重點能力又有了較大提高,。
在此基礎(chǔ)上,又進行優(yōu)中選優(yōu),,于9月6日確定了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等3人為首飛梯隊,,其中楊利偉的各項綜合考核指標名列第一,。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葛倩
編輯: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