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標簽: | [抗戰(zhàn)] |
錢塘江大橋是中國自行設(shè)計建造的第一座現(xiàn)代化大橋,,1953年重新修復(fù)通車,,目前仍在使用,。
母親再一次給了他勇氣,他很清楚,,造橋的“金箍棒”就是科學(xué)技術(shù)。錢塘江大橋的建造方法有不少是第一次發(fā)明的,,當年參與建橋的朱紀良等人在回憶文章中談到第一次浮運沉箱的遭遇:大橋水中橋墩是采用氣壓沉箱法施工的,,沉箱就是先在岸上用鋼筋混凝土預(yù)制的長17.7米、寬11.3米,、高6.1米,、重約600噸的長方形箱體。建成后把它拖到江中自浮,,再用輪船把它拖到橋墩處,,錨定后準確就位,落到江底,,這是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工作,。由于缺少設(shè)備,最初只用了六個三噸重的船用鐵錨,,由六臺手搖絞車操縱,。在風(fēng)平浪靜的時候,它能順利就位,。但是這種時候不多,,在四個月內(nèi),不是狂風(fēng)就是巨浪,,不斷把這個自浮的龐然大物沖走,,漂浮數(shù)公里后擱淺,施工人員只好把它再拖回來,。最后改用了10噸重的鋼筋混凝土大錨,,并用高壓水射法將重錨埋沒在泥沙里才最后將它降服。再舉第14和第15兩個橋墩施工的挫折,,這兩個橋墩靠近南岸,,河床面較高,,水又淺,不能使用浮運沉箱法,,乃用鋼板樁圍堰筑島施工,。正當圍堰已經(jīng)建成,進行外圍防護之際,,洪水來了,。大江主流沖向南岸,致使鋼板樁圍堰倒塌沉沒,。施工人員費了好大功夫才把扭曲鋼板拔起,。整個施工中類似的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情非常多。茅以升和總工程師羅英指揮若定,,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吸取教訓(xùn),,改進工作……
通車之時乃炸橋之日
錢塘江大橋即將建成之日也是日軍攻克江南之時。1937年8月14日,,日本飛機首次空襲南京,、上海和錢塘江大橋。茅以升在《回憶》中寫道:
轟炸的時候我正在第六號橋墩的沉箱里面和工程師及監(jiān)工員商量問題,,忽然沉箱里的電燈全滅了,,一片黑暗……電燈一滅,大家以為高壓空氣也出了事,,而沒有高壓空氣,,江水就要涌進來,豈非大家都完了嗎,?當時來不及思索,,大家都恐慌起來……半個小時以后,電燈居然亮了……我跟著出沉箱,,到外面一看,,很奇怪,一切工作都停了,,到處看不見人,,整個江面寂靜無聲,只有一位守護沉箱氣閘的工人在那里,。他對我說:半點鐘前,,這里放空襲警報,叫把各地電燈都關(guān)掉,,說日本飛機就要來炸橋,,要大家趕快往山里躲避。接著果然三架日本飛機飛來投彈,,但都投入江中,,并未炸到什么東西,。我這才知道戰(zhàn)爭威脅已經(jīng)來到大橋。橋工未完,,戰(zhàn)事已起,,這真急壞人了,鐵道部和浙江政府都嚴令趕工,,全體職工也盡自己最大力量,。但整個大橋工地已經(jīng)籠罩在戰(zhàn)時氣氛之中。其實就是在同日寇搶時間,。日本飛機此后常來騷擾但始終沒有傷及大橋本身,。
盡管以升為日軍炸橋后如何盡快修復(fù)大橋做了很多準備,但他沒想到的是,,大橋最終的命運卻是自己親手將它炸毀。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相關(guān)新聞
- · 抗戰(zhàn):日軍安葬的將軍呂公良死而復(fù)生之謎
- · 流落緬甸60多年 九名中國遠征軍老兵回國探親
- · 流落緬甸60余載 16名中國遠征軍老兵踏上回鄉(xiāng)路
- · 中國童子軍運動始末:抗戰(zhàn)時期英雄輩出[組圖]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