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法蘭克福書展”主辦者召開的“中國與世界--感受與現(xiàn)實”國際研討會上發(fā)生的那場沖突,,已在境外媒體和國內(nèi)學界引起很大反響,過程我就不詳述了,。
這場由中德兩國一些機構合辦的研討會,,原定由雙方分別邀請與會嘉賓?!暗路健保右柺且驗檫@只是德國的一個非官方機構,,既非公權力,也非民意代言,,視之為德國國民或政府的代表都過于“上綱”了,,下文的“中方”也一樣)并未對“中方”邀請者持異議,但“中方”對“德方”一些邀請者據(jù)傳卻有嚴厲指責,。后來因為國內(nèi)官方媒體《環(huán)球時報》2009年9月11日一篇報道,讓此事件在國內(nèi)流傳開來。這篇報道的標題為《研討會突邀不速之客,,中方組織者嚴詞拒絕,,德媒借書展惡毒攻擊中國》,文中稱:“德方未經(jīng)中方同意,,邀請異見人士參加研討會,。中國方面已經(jīng)表明立場,如果德方不放棄邀請,,中方將不出席此次研討會,。”又引述“中方”某學者的話說:對這場較量“就要堅持,,絲毫不能妥協(xié),,愛國主義不能打折扣”。此后,,《環(huán)球時報》在會議結(jié)束后的14日又發(fā)表了一篇報道,,作者還是那幾個人,卻改口指責說:德國媒體“散布中國施壓,、異見人士被拒絕的假消息”以“破壞氣氛”,!總之,前后口徑的不一致,,令人有些不可思議,。
為什么媒體最“討厭”?
人們不難猜度這“謠言”的真假和“中方”不同態(tài)度的由來,,但筆者不想對此深究,。這里只想問:“中方”一些人對此間的政府、公司(主辦者)都還能友善,,唯獨與此間的民間媒體如此對立,,這是為什么?
是因為如我們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所說:西方媒體被金錢控制,,只是資本家老板們的喉舌,?如果是這樣,“老板喉舌”的可惡不就來自“老板”的可惡嗎,?為什么我們對“老板們”本身反倒更好,?
是因為這些媒體散布了“假消息”或“謠言”?但就以這場風波為例,,平心而論,,各自媒體都散布了一些對對方不利,或?qū)ψ约好菜朴欣摹凹傧ⅰ薄?/FONT>
是因為這些媒體對中國有“偏見”,?的確如此,。在這場風波中《環(huán)球時報》11日報道與德國媒體在“消息”認定上并無二致,,都說中國要阻止邀請某些人,但是兩者對此的態(tài)度相反:德國媒體激烈反對,,而《環(huán)球時報》全力支持,。可見“偏見”其實是一種態(tài)度,。由于這種態(tài)度,,對事實的認定(例如,“中方阻止邀請”究竟是真消息還是假消息)固然會有偏差,,但即便事實認定無異,,對同一事實的評價也會相異,乃至相反,??梢哉f,真正令我們一些國人反感的,,就是這種態(tài)度,。這就是為什么《環(huán)球時報》散布的消息并不一定準確,但由于“態(tài)度”正確,,似乎就并不令他們反感了,。
那么西方的政府與商家難道就沒有“偏見”嗎?當然未必,。但是,,西方的政府與商家都有求于我,例如政府希望我們在聯(lián)合國投票時配合,,商家希望和我們做買賣等,,因此它們往往需要“討好”我們(當然不會白討好,我們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唯獨媒體是無求于我們的,。所以,它們的“偏見”就顯得特別來勁兒,。
當然,,西方媒體不討好我們,甚至也不討好它們的政府和商家,,這就與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說法大異,,比如這次事件,一些國人就恨不得他們的商家和政府對他們的媒體進行“資產(chǎn)階級專政”,。但是,,西方媒體不討好政府與商家,卻并非不討好任何人--除非它們不希望有受眾,。事實上,,新聞自由和媒體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傳媒不會“媚上”,,但難免“媚俗”。欣賞這種體制的人稱贊的是前者,,而反感這種體制的人批評的是后者,。應該說,這種欣賞與反感都是有根據(jù)的,。
“不媚上卻媚俗”與媒體的“偏見”
所謂“媚俗”,講好聽點就是要考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這里要擺脫意識形態(tài)化的“人民崇拜”,,“人民”也是人,也是有“偏見”的,。好的媒體志向遠大,,追求以客觀、公正的言論在“人民”中建立持久的公信力,,就不會刻意迎合“人民”的偏見,。但有的媒體追求短期效果,就難免嘩眾取寵,,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是瞻,。不過這里的“人民”其實就是新聞學上所謂的受眾,不能成為其受眾的人們,,媒體也就沒有必要去“討好”,。
因此新聞自由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都涉及這種自由的覆蓋面。就正面來說,,由于媒體不“媚上”,,有新聞自由的地方媒體就可以有效地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功能,使政府,、商家都不能為所欲為,。就負面來說,由于媒體“媚俗”,,新聞自由地區(qū)的民眾偏好就有可能成為媒體迎合的對象,。所以西方媒體表現(xiàn)出“偏見”完全是可能的,因為西方民眾與任何地方,,包括我們中國的民眾一樣,,都會有這種那種的“偏見”。
但是也如上所述,,媒體迎合的范圍并非特定的國界,,而是新聞自由傳播與媒體開放市場的邊界。例如德國媒體,,尤其是那些具有跨國影響的大媒體不能只“討好”德國人,,因為它們在德國以外的“自由世界”還要擴大受眾,,就不能不顧及他們的偏好。事實上,,在中國媒體市場有可能開放的時候,,希望進入中國的西方媒體也是十分“討好”國人的。像著名的媒體大亨默多克,,當年就曾作過這種嘗試,,但結(jié)果是碰了個大釘子。
顯然,,默多克的媒體如果能夠進入中國市場,,它不可能像官方媒體一樣“媚上”--當然不是說它就會“抗上”,只是它不可能在“媚上”方面與官方媒體競爭,,否則它不可能有市場,;但它也不可能只“媚”西方之“俗”,否則它不可能贏得中國的受眾,。它還必須考慮“媚”中國之“俗”,。那些不僅中國官方不喜歡,一般老百姓也可能不喜歡的話題,,諸如涉及西藏,、新疆、臺灣,、奧運之類的禁忌,,它是非常可能回避的,。你夸獎它照顧國人的民族感情也好,,你反感它的新聞自由打了折扣也好,媒體就是這么回事,。
“媚西方之俗”與“媚中國之俗”
但是,,恰恰因為中國它們進不去,所以你不能指望它們很在乎中國的受眾,,它們要媚俗也就只能媚西方之俗,。因此除了一般市場化自由媒體“不媚上卻媚俗”的兩面性之外,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還可能有一種特殊的兩面性:一方面由于它們既不媚上(包括西方的“上”和中國的“上”)也不媚中國之俗,,言論自由的長處可能得到充分(甚至比在西方更充分)的發(fā)揮,。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們只媚西方之俗而不媚中國之俗,,“媚俗”的短處不僅存在,,而且可能表現(xiàn)為對中國的一種特殊“偏見”。
這種偏見偶爾也會表現(xiàn)為明顯的歧視,例如極少數(shù)西方人談到中國人時還會像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白人談論黑人那樣,,認為他們民智未開,、素質(zhì)低下、不配搞民主等,。但在今天種族歧視,、殖民主義已成為頭號大忌的西方,這樣的言論已經(jīng)少而又少,。然而,,殖民時代的一些思維習慣并不會完全消失,甚至在一些“滿腔正義”的言說中也有體現(xiàn),。
例如西方輿論經(jīng)常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差,,我以為這沒有什么不對。但一些西方人把這一點與中國國力的增長聯(lián)系起來便以為中國人對西方構成了威脅,,這確實與思維邏輯上的“殖民主義積習”有關。我曾經(jīng)指出:“殖民積習”就是對自己同胞要比對外人更好,,或者說對外人比對自己同胞更壞,。西方人過去的確有這個毛病,現(xiàn)在也還沒完全改掉,。他們以這種眼光看我們,,看到我們有些人(比如那位要求“毫不妥協(xié)”地封殺異見者的先生)對同胞如此殺氣騰騰,就不禁會想到:“他們對自己的同胞都是如此的壞,,如果這種人強大起來,,他們對我們這些外人又會壞到什么程度呢?”老實說,,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除了某些真真假假的事例外,,主要就是出于這樣的一種心理“偏見”。
當然我們可以反駁說:我們和你們相反,,我們這種“文化”對外人比對同胞更好,,或者說對同胞比對外人更壞;我們只欺負自己人,,不會欺負外人,;我們不準戴XX講話,但不會不準你們講話,。你們不能帶著你們的偏見看我們,。但我想,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夷狄們恐怕是理解不了的,。如果我們?yōu)榇司痛髣痈位穑蔷透堰@些夷狄嚇壞了,,他們的“偏見”不也就更深了嗎,?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秦暉
編輯:
彭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