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終結(jié)校園慘案,首先要擊碎“報復社會”的道義幻覺,。社會要有這樣的共識,,報復社會殺人,是不可赦之惡,;拿最無辜,、最脆弱的孩子下手,更是萬惡不赦,。
4月28日9點,,制造南平校園慘案的兇手鄭民生,,被依法執(zhí)行槍決。鄭民生被正法了,,然而,,校園血案沒有終結(jié),就在鄭民生被槍決不到6小時后———15時左右,,廣東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學發(fā)生兇殺案,。一名男子沖進校園,持刀砍傷18名學生和1名教師,。
沒什么比孩子的苦難更觸痛我們,,沒什么比孩子的安危更揪人心。
一邊牽掛孩子們的安危,,刷新新聞關注他們的動態(tài),;一邊恐怖于這個讓人不寒而栗的“巧合”:雷州的校園慘案,發(fā)生在鄭民生被處決的當天,,兇手的行兇時間,,發(fā)生在鄭民生被槍決不到6小時之后。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雷州砍人的男子陳康炳約40歲,,與鄭民生一般年齡,還是一位曾經(jīng)教書育人的教師,。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向孩子們舉起了屠刀。
犯罪專家認為,,在特定的情況下,,犯罪是有傳染性的。一種犯罪發(fā)生后,,這種犯罪有可能被仿效而形成復制效應,。潛在的罪犯從別的犯罪中受到啟發(fā),從中去發(fā)現(xiàn),、研究作案方式和作案手段,。因為是突發(fā)案件,所以,,陳康炳為什么要制造校園血案,,原因還有待進一步調(diào)查。從目前的信息看,,發(fā)生血案的兩個校園相距千里,沒有發(fā)現(xiàn)二者有什么聯(lián)系,,不能說后一個行兇者陳康炳是受到了鄭民生的“啟發(fā)”,。但是,,即便如此,此類惡性案件接連發(fā)生,,再次提醒社會,,有必要警惕南平血案所可能存在的犯罪傳染性,清除校園惡性案件發(fā)生的“毒素”,,將學校打造成世界上最安全的堡壘,。
拿最沒有抵抗力的孩子下手,或者說,,選擇社會最脆弱的地方報復社會,,鄭民生和陳康炳的犯罪手法如出一轍。現(xiàn)在,,鄭民生已經(jīng)被依法槍決了,,他罪惡的生命終結(jié)了,可類似的校園血案卻并沒有隨之消失,。面對這種讓人心驚膽戰(zhàn)的犯罪現(xiàn)象,,我們拿什么去消除呢?
鄭民生案發(fā)生后,,輿論一片譴責聲,,然而也有一些人站到了同情他的那一邊,認為鄭的精神問題源于社會的精神問題,。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順著這種邏輯,鄭民生會被描述成反抗體制,、反抗不公的英雄,。這種思維看似深刻和站在道德高地,實際是鼓勵以暴制暴的嗜血邏輯,。鄭民生心靈扭曲了,,我們不能跟著他一起扭曲。對校園的殺戮,,沒有任何理由可以開脫,。
終結(jié)鄭民生式的惡性犯罪,首先就是要擊碎這種“報復社會”的道義幻覺,,收起那種不分是非的同情,。社會要有這樣的共識,報復社會殺人,,是不可赦之惡,;拿最無辜、最脆弱的孩子下手,更是萬惡不赦,。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范校園安全。校園血案連發(fā),,校園管理者再也不能有僥幸心理,,以為血案不會發(fā)生在本校,以為本地沒有“鄭民生”,。把校舍建成最安全的地方,,這不僅應表現(xiàn)在校舍防震上,還應表現(xiàn)在防范校園血案上,。
當然,,要防范校園惡性案件的發(fā)生,當然還需要其他許多層面的努力,,但起碼先要在這兩個方面,,扎牢安全的籬笆。(原題:終結(jié)校園慘案必須達成社會共識 )
下一篇:馬九器:屢受傷害的孩子們,,請原諒我們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曹林
編輯:
霍默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