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標(biāo)簽: | [文革] |
吃——檢驗部隊在嚴寒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按常規(guī)要求,,步兵執(zhí)行戰(zhàn)備任務(wù)時,,單兵自帶的食品是“三生一熟”:“三生”即三天的生食,以大米為主;“一熟”即一天的熟食,,以饅頭為主,。拉練的第一天,,每人攜帶的“一熟”是兩斤饅頭,、兩斤水。新疆的冬季,,野外格外冷,,說滴水成冰,一點也不過分,。部隊攜帶的饅頭和水,,一小時之后全部凍得硬梆梆,饅頭用刀切不動,,用石頭砸不動,,用牙啃不動,每啃一口,,只能留下幾道淺淺的牙印,。水與水壺凍成了一個整體,根本倒不出水,,有不少水壺還被凍裂,。戰(zhàn)士們渴了,只好往口中塞幾把雪,。
經(jīng)過幾十公里的急行軍,,部隊做第一頓飯的地點選在西大溝。西大溝荒蕪人煙,,這也是指揮部有意安排的。指揮部安排好哨兵后,,便令各連隊迅速做飯,。當(dāng)時,部隊裝備陳舊,,仍是很原始的埋鍋造飯,。冰天雪地,埋鍋造飯絕非易事,,至少要解決柴,、灶、水三大問題,。柴,,發(fā)動大家砍些荊棘,問題不大。挖掘灶,,的確困難,。當(dāng)時,地凍三尺,,戰(zhàn)備小鐵锨根本無用武之地,,一十字鎬下去,最多挖個一厘米深的小點點,。炊事班九個人,,挖了半小時,累得滿頭大汗,,竟沒挖出一個鍋灶,。情急之下,炊事員只好撿來些大小不等的石頭,,勉強壘了個搖搖欲墜的鍋灶,。有了鍋灶,水又成了問題,,不要說自來水、井水,、河水,,就連牛羊飲用的坑水也沒有,。怎么辦?“困難面前有戰(zhàn)士,戰(zhàn)士面前無困難,?!敝灰醒筒慌聸]水,。戰(zhàn)士們不停地用鐵锨,、臉盆往鍋里送雪,,鍋里的水面也不斷地上升。雖然一鍋雪一般只能化十分之一的水,,但總算解決了吃水問題,。攜帶的各種肉菜,除大白菜能切成絲,、片外,,其他肉菜都凍得像塊石頭,用刀根本切不動,。飯做好后,盛在碗內(nèi),,稍微吃得慢些,,頂層就成了“冰淇淋”,。
當(dāng)時,鋼筆,、圓珠筆凍得不下水,,寫不成字,,筆者戴著皮手套,,從挖鍋灶開始到吃完飯,用鉛筆在小本上一項一項地作了真實記錄,,第一頓飯雖然勉強吃到了,,但卻用了2小時45分鐘,,遠遠超過預(yù)計的45分鐘,。
時間就是勝利,為使“吃”的問題在時間上符合戰(zhàn)備要求,,指揮部迅速研制了新式鍋灶,解決了嚴寒條件下埋鍋造飯的困境;又對攜帶的肉菜提前進行了加工,,饅頭變成烤餅,水壺加制了保溫套,,解決了寒冷易凍的問題。一系列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了部隊在嚴寒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從時間到營養(yǎng),均達到了戰(zhàn)備要求,。
相關(guān)新聞
編輯:
傅文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