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文革] |
走——檢驗部隊在嚴寒條件下的適應能力
兵貴神速,。走,,是步兵的基本功。走,,既要走得動,,又要走得快,更要走得通,。為達到“動,、快、通”的要求,,冬訓指揮部根據(jù)堅固陣地防御的特點,,行軍路線有意選擇了雪地、冰路,、山溝,、冰坡等多種地形和道路。
冰天雪地,,苦練“動,、快、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冬季行軍,單兵攜帶的武器,、被裝,、食品一般在65斤左右。雪地行軍,,盡管摩擦力大些,,不滑,但由于腳穿解放鞋,,鞋內(nèi)經(jīng)常鉆雪,,常常是雪水、汗水與襪子,、腳凝結(jié)在一起,,極易形成凍傷。冰路行軍,,摩擦力雖小,,行走看似輕松,但卻容易滑倒,、摔傷,。因此,,走起路來,心總是緊繃著,,比雪地行軍更難,。走山溝,高低不平,,深一腳,,淺一腳,又有大雪覆蓋,,看不清地形地貌,,稍不留心,就會將腳扭傷,,或被荊棘刺傷,。特別是翻越冰坡時,難度更大,,數(shù)米高的冰坡,,單人根本無法逾越。為翻越冰坡,,部隊曾用戰(zhàn)備十字鎬,、小鐵锨修成冰梯向上攀登,,但終因上無牽引點,、下無支撐點而無法通過。為此,,部隊每次翻越冰坡時,,便組成塔式人梯分批向上傳遞,攀越過的人員再用繩索把冰坡下的人員拉上去,。
步兵行軍,,全靠兩條腿,這既是對體力,、耐力的考驗,,更是對腳力的考驗。嚴冬拉練,,由于負荷重,,路難行,汗水不易揮發(fā),,腳板極易打泡,。拉練的第二天,不少戰(zhàn)士的腳上都起了大小不等的泡,。戰(zhàn)士們用針將泡穿透,,然后用馬尾或頭發(fā)系在穿透的泡上,,讓泡內(nèi)的積液流出,泡就會慢慢地消下去,。這個辦法,,對行軍一日、多日休息的打泡者來說,,不失是一個良方,,但對連續(xù)行軍的打泡者來說,卻不起多大作用,。連續(xù)行軍,,使不少戰(zhàn)士的腳掌上大泡套小泡,新泡套舊泡,,甚至泡連泡,,形成血腳板。在這樣的情況下,,每走一步,,都疼得鉆心。
在一個多月的冬訓中,,冬訓指揮部特意安排了兩次長途奔襲,,每次都是晝夜兼程100公里。其中一次,,正遇寒流襲擊,,室外冷到零下37度,為按計劃進行,,又不被凍傷,,指揮部命令一律穿毛皮鞋,戴皮帽,、皮手套,。緊急集合時,大家剛沖到室外,,只覺寒氣逼人,,連呼吸都感到困難。參謀長僅作了兩分鐘的動員,,同志們便都變成了陌生人,,棕色的皮帽被染成了白色,眉毛成了一根根冰刺,。
平時訓練穿的鞋,,重量不足1斤。毛皮鞋,,平均每雙重達4斤,,穿在腳上,,像綁了沙袋。由于天冷,,剛穿上毛皮鞋行軍,,還沒感到什么,但越走越感到沉重,,時間長了,,雙腿累得酸楚難受。行軍時,,一般情況是每小時休息10分鐘,。行軍速度,正常每小時按10里掌握,,急行軍,、強行軍分別按12里、15里掌握,。進行急行軍時,,盡管天氣十分寒冷,但走上一陣,,人人都會大汗淋漓,,內(nèi)衣、棉衣,、罩衣濕成一體,。每當休息時,瞬間,,內(nèi)衣,、棉衣,、罩衣便被凍在一起,,衣服好像沒穿在自己身上,倒像是披了一件冰盔冰甲,。用拳在背上敲敲,,還會發(fā)出像擊鼓一樣的“咚!咚!”聲。
途經(jīng)奎屯兵站時,,部隊稍作休整,,不少同志想脫下毛皮鞋再把腳活動一下,可怎么也脫不掉,。原來是在部隊停下的片刻,,由于天氣寒冷,人又停止了活動,,毛皮鞋內(nèi)的汗,、襪子與腳板上的泡凍在了一起,。有的同志伸開腳,讓其他同志幫助脫鞋,,由于用力過猛,,毛皮鞋、襪子連帶腳上打泡部位的肉皮都被扯了下來,,露出血糊糊的肉,。
打仗要狠,愛兵要深,,這是用兵之道,。參謀長看到這些情況后,于心不忍,,便組織收容車收容,,但沒一個人愿意被收容。戰(zhàn)士們心中有一個共同信念:平時多吃苦,,戰(zhàn)時少流血,;平時怕吃苦,戰(zhàn)時是逃兵,。在當時,,誰若被收容,便會感到莫大恥辱,。因此,,大家都暗暗下定決心,腳走不成了,,就是爬也要爬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