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3 兩會策劃<人民的力量>第1期
人民,,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員。回顧歷史,人民的在國家的建構過程當中,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是一個人、一個家庭追求幸福的真實寫照,。這些故事代表了他們的希望,、迷茫與掙扎,也正是這些情緒匯聚成了人民的力量,。
清晨5點 ,張金生第一個到達天安門廣場,,為了能排到第一排,,看看向往已久的升國旗儀式。因為患罕見病成骨不全癥,,他的骨質異常脆薄,,經不起碰撞,像一個“玻璃人”,。22年來,,白天他只出過5次門,他曾經有過連續(xù)10年不曾下樓的經歷,,每天只能拿著小鏡子透過窗戶看外面的世界,。60年里,他一步沒有離開過秦皇島,,他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去一次北京,親眼看一看天安門,。
1954年出生的張金生出生不久身體就發(fā)生骨折,,在他小時候,,骨折就像吃家常便飯一樣,其中記憶最深刻的是家里住平房的時候,,七八歲的他按捺不住對外面世界的渴望想要出門看看,,他讓弟弟在半米多高的炕邊排放了幾個凳子作為臺階,想要借助胳膊的力量從上面爬下去,,"感覺'咔啪'一聲,,一陣劇痛隨之而來。"那是張金生記憶中自己第一次意識到的骨折,,由于不甘心,,只能臥床的他也曾屢次嘗試自己坐起來或者動一動,可是一不小心脆弱的身體就會發(fā)生骨折,,"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一次是打個噴嚏就骨折了,,洗澡、翻身的時候掌握不好用力就會骨折,。"最近的一次骨折是在2013年的3月份,,現(xiàn)在的張金生談起自己骨折的經歷就像說著最平常不過的一件事,。
至今,說起一位正骨的師傅依然讓張金生毛骨悚然,,"曾經有一次發(fā)生骨折的時候,,父親請來一位正骨的師傅,由于不清楚我得的是什么病,,在我的身上一陣捏打,,疼得我快喊破了嗓子,結果身上骨折的地方更多了,。后來小時候如果不聽話,,母親就會說'正骨大夫來了'嚇唬我,那時候特別怕……"
屢次骨折,屢次求醫(yī)未果,,早在十來歲的時候他和家人已經接受了殘酷的現(xiàn)實,,為了讓他可以每天到外面透透風見見陽光,身為木匠的父親為他做了一輛小木車,,這是他通向外面世界的橋梁,,從那以后張金生就在小木車上吃住。"每天家人都會把我推到院子里,,出去了就不想進屋,,冬天的時候也是不天黑不進屋的。偶爾家人也會帶我到附近走走,,可是由于身體的異樣會引來眾人的目光,,所以也很少走得太遠。"在張金生的記憶中,,小時候他家附近的路是崎嶇不平的,,小木車在路上顛簸晃動,時間長了木板訂制成的車已經有些松動,。1997年會電焊的弟弟為他焊制了一輛帶有轉向輪的鐵車,躺在鐵車上的張金生就像搬進了新家一樣高興,。
盡管張金生長期閉門在家,,但他的思想并不閉塞,,身邊有支口琴,沒事的時候就吹首歌緩解下寂寞,。在電腦的一個音樂軟件上還錄有他唱的30多首歌,,這其中有民族風格的《父親》,更有流行風格的《菊花臺》,,每一曲他都唱得音準情真,,他說音樂是有生命的東西,總有力量在里面奔涌,。
曾經有過連續(xù)10年不曾下樓的經歷,,每天都要拿著小鏡子透過窗戶看外面的世界,,能夠出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對于他來講那是一件夢里的故事,,22年來,,白天他只出過5次門。每當張金生舉起鏡子觀望外面的街道時,,學校里那些活潑的孩子都會勾起他對兒時夢想的回憶,,曾經在他心里,只要可以上學就已經很滿足了,,然而殘酷的生命沒能將他小小的心愿實現(xiàn),。
回想起小的時候,兄弟倆還都記得,張立秋從小愛好體育,,而且成績不錯,,但是想到哥哥一個人在家會孤獨,年僅三年級的他就經常費力地推著哥哥到現(xiàn)場看他比賽,,讓哥哥分享他的成績與喜悅,;八十年代初,大家都看露天電影,,張立秋就推著哥哥去看電影,。張立秋說:“我們家兄妹6人,全靠父親一人工資生活,,雖然家里負擔很重,,但留在我記憶力的確實每天與二哥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我們倆永遠有說不完的話,,要上學了,,他就告訴我要團結同學認真讀書;參加工作了,,他告訴我要多奉獻,;遇到煩心事了,他就告訴我要想著他人,?!?
母親去世,,讓張金生的生活中又增添了一絲孤獨,,弟弟為此給他買來了一臺電腦,這是陪伴他至今的寶貝,。學會上網后,,張金生和弟弟開了一個網店,主營毛主席像章,、煙標、郵票等收藏品,,張金生負責網上和顧客談判,,弟弟負責發(fā)貨,,收入雖然不多,但卻使得一個賦閑多年的人突然覺得有事可做了,。
張立秋與20年的妻子已經離婚,,這件事讓張金生一直懷有愧疚感,。每天清晨6點張立秋就要出門,以便趕在哥哥起床前照顧他的大小便,,安排了哥哥的洗漱和早飯后再去上班,。中午下班他會過來準備哥哥的午飯,傍晚下班他再過來準備晚飯,,晚飯過后,,他會陪著哥哥到9點半,這樣的生活從未改變,。(圖文 /秦皇島晚報 楊寬)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