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述事 > 正文 |
|
相關Tag | [清朝] [袁世凱] |
提起小站練兵,熟悉中國近代史的可以說無人不知,。小站位于天津津南區(qū),,這里不僅以袁世凱曾在此練兵而出名,并且還以盛產(chǎn)馳名中外的小站稻而出名,。 由于這里水網(wǎng)密集,,稻谷飄香,魚肥蟹美,,過去有“小江南”之稱,。然而,李鴻章督直以前,,這里卻是不生稼禾的鹽堿荒地,。
小站之名的來歷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俗稱火燒望海樓事件),不久,,李鴻章接替了崇厚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到天津后,感到天津作為京畿之地,,又地處??冢訌姺绖辗浅1匾?。于是于同治十年(1871)年,,將駐扎在陜西的淮軍盛字軍(老盛軍)調(diào)到青縣的馬廠駐防。同治十二年(1872)年,,為加強近海地區(qū)防衛(wèi),,李鴻章又命盛字軍統(tǒng)領周盛傳在津南地區(qū)的新城修筑炮臺。炮臺筑畢,,為方便馬廠與新城炮臺之間的聯(lián)系,、往來,盛字軍又修筑了一條長約70公里的馬廠至新城公路,。公路沿途每5公里設一小站,,10公里設一大站,共設了15個驛站。光緒元年(1875年)周盛傳將其盛字軍除馬隊外,,其余各營移師至津南新城附近的潘永安墳地小站以北,在這里安營扎寨,先設立了“親軍營”,,隨后以“親軍營”為中心,按矩形方陣修筑了18個營盤,。這些營盤與新城炮臺遙相呼應,,南扼歧口,東控大沽,,形成軍事要地,。潘永安墳地的小站因此也名聲鵲起。現(xiàn)在小站已成為天津津南地區(qū)三大名鎮(zhèn)之一,。
盛字軍小站初練兵
周盛傳的盛字軍在小站駐扎時,,一方面大量墾荒屯田,另一方面加強訓練軍隊,。
周盛傳駐扎小站時期,,正是李鴻章在天津大興洋務運動時期,天津機器局在李鴻章的督辦下,,能生產(chǎn)西式洋槍洋炮和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粟色火藥,。與此同時!李鴻章還在積極籌辦北洋水師,并在大沽建立“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在天津設立北洋水師營務處,。在這種背景下,周盛傳的盛字軍作為李鴻章的“親軍”,,當然更要率先垂范,,采用新法訓練軍隊,。周盛傳在李鴻章的支持下,,一改舊式訓練方法,購進洋槍,,按洋操洋典進行訓練,,并參照西方訓練條例制訂了《操槍程式十二條》,對新式洋槍的使用,、維護等做了明確規(guī)定,,使訓練趨于一致,受到李鴻章贊許,。李鴻章下令將盛字軍的訓練條例刊發(fā)北洋各軍統(tǒng)一執(zhí)行,。同時又從淮軍現(xiàn)役官弁中選拔7人,隨德國教官李勱協(xié)赴德學習水陸軍械技術,,以3年為期,,回國后分撥各營教練。
當時盛字軍在步兵訓練中已由冷兵器時代的大方陣,改為能適應熱兵器作戰(zhàn)的“散星陣”,;馬隊訓練一律仿照西式騎兵陣式操法,,依陣圖進行訓練。在冬訓中對“槍炮有準者”發(fā)給五品,、六品功牌,。李鴻章在檢閱盛軍時, 周盛傳挑選出精壯兵勇參加 “懸靶考試”,, 對300步能五槍全中者賞銀50兩,。光緒十年(1884年),李鴻章請來一批德國教官來中國任教,德國教官李寶在檢閱了盛軍的訓練后頗為滿意,,認為操法大同小異,, 稍適變通即可。 光緒十一年(1885年),,周盛傳病故,,由其弟接統(tǒng)盛字軍。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盛字軍奉調(diào)丹東,,在戰(zhàn)爭中全軍覆沒。
清政府為表彰和紀念周盛傳開墾小站的功績,,在小站鎮(zhèn)會館村建立了周公祠,,現(xiàn)在周公祠已成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