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鳳凰資訊
2015-03-31 第96期
3月21日發(fā)行的德國《明鏡》封面
《赫芬頓郵報》稱,,最新一期德國《明鏡》周刊的封面圖片在媒體和社交網(wǎng)絡之中引發(fā)了種種非議,。在那幅封面圖中,,默克爾站在雅典衛(wèi)城前,,身后是一群納粹軍官。
該封面于德國當?shù)貢r間3月21日刊出,,而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即將在3月23日出訪德國,。因此,很多媒體,,包括《世界報》,、《法蘭克福報》和《南德意志報》,都認為《明鏡》周刊以此作封面很不恰當,,很不合時宜,。
《明鏡》周刊將默克爾“納粹化”,將其與納粹相提并論,,引發(fā)了很多媒體與網(wǎng)友的口誅筆伐,,這是焦點之一。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也不容忽視,,那就是歐洲人的厭德情結。
歐洲人到底有多討厭德國呢,?讓我們來小小總結一下,。
塞浦路斯
2013年3月,塞浦路斯曾爆發(fā)多次大規(guī)模示威游行,。在游行中,,很多示威者在總統(tǒng)府門口高舉著畫有身穿德軍軍服的默克爾肖像海報以示抗議。
西班牙
差不多同時,,在西班牙巴倫西亞一年一度的法雅節(jié)到來之際,,有人為默克爾打造了一尊雕像。不過,,那次默克爾被惡搞成了一位邪惡的女校長,,向西班牙政府首腦和部長們講解“默克爾十誡”,。最終,這尊雕像被燒毀,。
2012年9月,,在這位“歐洲暴君”出訪馬德里之際,滿大街出現(xiàn)的標語都是“沒有德國的歐洲”以及“默克爾滾回家去”,。2012年11月,,默克爾訪問葡萄牙,在里斯本的大街上,,人們高喊著“葡萄牙不是默克爾的國家”的口號,。
2012年10月9日,希臘雅典,,示威者將默克爾惡搞成希特勒,,以示抗議
希臘
不過要說反應最激烈的,還要數(shù)希臘,。2012年10月9日,,希臘人的反德情緒達到了頂峰。當時,,在雅典的大街上,,人們將德國國旗和代表納粹的十字旗一同燒毀,示威者還舉著被惡搞成希特勒的默克爾人形立牌,,抗議她的來訪,。不僅如此,希臘年輕人還穿著納粹黨衛(wèi)軍制服,,高喊著“抵制第四帝國”的口號,。
法國
更別提法國了。在法國,,無論是極右派還是極左派,,都很討厭德國。這兩派甚至還展開了“競爭”,,看誰對“可憎的德意志帝國”的譴責更為尖刻和徹底,。
2011年,在法國社會黨選舉期間,,阿爾諾·蒙特布爾(Arnaud Montebourg)就將默克爾比作“鐵血宰相俾斯麥”,,稱“俾斯麥為了統(tǒng)一德國公國,就曾采取征服他國的策略,,尤其是法國,。默克爾似乎在以同樣的方式解決國內(nèi)事務,她試圖將德國保守派的經(jīng)濟和財政秩序強加給整個歐洲,。”另一位左翼黨領袖讓·呂克·梅朗松(Jean-Luc Mélanchon)談起“厭德情結”來,,也是相當“自然”,,稱“沒有人想當?shù)聡?rdquo;。
不僅如此,,甚至連現(xiàn)任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前任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和法國國民議會議長克勞德?巴爾托洛內(nèi)也曾批評德國。
在2007年總統(tǒng)競選期間,,薩科齊曾說,,“法國永遠不會向極權主義的誘惑投降。她從未屠殺任何人,,她沒有發(fā)明什么最后的解決方案,;她也從未犯下反人類罪,也沒有實施過種族滅絕”,。
意大利
意大利右翼日報《新聞報》在指責德國時,,也沒有絲毫的顧慮。2012年8月3日,,其頭版頭條新聞就指責了“第四帝國”的崛起,。
其他北歐國家
還有許多北歐國家也位列“反德”陣營之中。許多陰謀論網(wǎng)站甚至聲稱他們發(fā)現(xiàn)德國渴望支持波羅申科抵制普京,,以實現(xiàn)希特勒征服烏克蘭的“愿望”。
示威者身穿納粹二戰(zhàn)時期的制服,,抗議默克爾的到訪,,要求其“滾出希臘!”
那么,,德國何以這么不招歐洲人待見呢,?
歷史原因
法國《Le Journal International》報指出其中之一是歷史原因。至今,,歐洲人對二戰(zhàn)時期納粹的所作所為仍心有余悸,,康拉德·阿登納曾說,“隨著柏林墻的倒塌,,一旦柏林重新成為首都——國外的人們就又會懷疑起來”,。當今,德國的“元氣”已經(jīng)恢復,,整個歐洲的平衡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德國整個國家的人口和工業(yè)實力已經(jīng)超過法國,也正因為如此,,法國在歐洲版圖上的影響力已不如從前,。
默克爾“殘忍”的危機處理手段和家長制作風
該報指出,第二個原因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殘忍”的危機處理手段,,這也是歐洲人討厭德國的核心原因,。歐洲人認為,,默克爾所采取的危機處理策略以德國為中心,對別國很殘忍,,沉重的債務負擔使他國不堪重負,。由此,德國展現(xiàn)出來的優(yōu)越感有時令其他國家的歐洲人很“不爽”,。所以,,一旦德國遇上什么麻煩事,他國人民也就不會放過“落井下石”的機會,。
該報稱,,由于德國在經(jīng)濟上有能力將別國從破產(chǎn)的邊緣拉回來,默克爾有機會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別國,。不過,,她的傲慢,再加上她家長式的“說教方式”也總能激怒他國人民,。
對此,,前歐洲議會會員讓·路易斯·布朗熱(Jean-Louis Boulanges)解釋說,默克爾是在提醒人們,,人生來就是受苦的,。《Le Journal International》評論稱,,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推理,,希臘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的原因是他們之前的罪過。不過,,該報指出,,鑒于這次歐元和歐洲幾乎要被“拖下水”了,德國也應該“小心”一些,。不少德國人也同意這種觀點,。一位德國社會學家認為德國應該這樣定義自己的新身份,“德國人不是歐洲的主人,,而應該是歐洲他國人民的導師,。”然而,《Le Journal International》認為,,如果德國真的如此定義自己的新身份,,它似乎又將自己塑造成了整個歐洲的“救世主”。
德國陰謀論
此外,,針對歐洲人的“厭德情結”,,還有人提出了陰謀論。歷史學家、人口學家以及政治學專家艾曼紐·托德(Emmanuel Todd)在電視節(jié)目中說,,他懷疑德國一系列行為背后的真實意圖,,甚至說德國是法國的頭號敵人。他說,,“我們不了解,,德國正在實行一個控制歐洲、分離法國的國家戰(zhàn)略,。”
他舉了馬里的例子來說明,,稱在法國像往常一樣試圖在地中海和非洲施展其影響力時,德國卻想從中搗亂,。托德稱德國在馬里煽動負面情緒,,阻止其他國家前來幫忙。他認為德國此舉是在試圖將法國同歐洲分離,。
不僅如此,,托德還稱德國在歐洲實行很多限制政策也是為了控制歐洲。作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實行限制政策似乎阻止了歐洲他國商品進入德國,,這看起來不符合邏輯,德國好像是個“受虐狂”,。不過,,托德指出,法國的工業(yè)就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為法國的出口大幅下降了,。他甚至推測,這樣下去,,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工業(yè)將會消失,,德國的工業(yè)將獨自存在。他說,,德國這樣做,,是一個“把法國同德國分離的過程”。
不管托德的推論是真是假,,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民對法國厭惡情緒可見一斑,,這“積怨”也可謂由來已久。
編譯來源:《赫芬頓郵報》及《Le Journal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