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紀事 > 正文 |
|
1946年9月周恩來在南京會見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李勃曼時曾提到1910年那次離家的事:“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zhuǎn)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FONT>
周濟渠,,按周家譜系先取名貽德,后改名貽謙,,再更名濟渠,,號竭之。他于清同治10年9月15日(公元1871年10月28日)生于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楚州區(qū))駙馬巷周氏老宅,,1936年去世于漢口,,1937年安葬于南京永安公墓。
周恩來五祖父周鳴鹿(譜名駿龐,,號敦甫)雖曾還生過周貽震和周貽升,但這兄弟倆均系未成年早夭,,因此,,周濟渠等于是周鳴鹿的獨生子。他在周家同輩兄弟中大排行老三,,因此周恩來稱之為三伯父,。
周濟渠幼年讀書很刻苦,,讀的書也比較多,所以他還年輕時,,就已精通經(jīng)史子集,,是位飽有學問的學者,并能寫一手漂亮的顏體字,。他的父親出于對他前途和出路的考慮,,還給他捐納了一個“國學生國子監(jiān)典簿銜”,以期他在清末官場中有個發(fā)展,。在他長大成人后,,就為淮安多家有名望的人家聘為塾師。他的同輩和后輩鄉(xiāng)坊故老都喜歡喊他“老夫子”,。這句淮安方言的意思就是褒獎他是個學問很高的人,。因為周家在淮安的特殊關系和地位,周濟渠也被引進師爺行業(yè),。但淮安地處淮河下游,,清朝末年,朝政腐敗,,淮河等主要江河疏于治理,,淮安先后于光緒32年(公元1906年)和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兩次發(fā)大水,整個蘇北一片汪洋,,淮安城頭上幾乎可以行船,。當?shù)鼐用癫坏貌槐尘x鄉(xiāng)四出逃荒。周濟渠所在衙門也不得不大批裁減員工,。師爺本來就是個既不“入品”也不在“級”的人員,。自然屬裁減之列。周濟渠為生活所逼,,不得不帶上妻子和四歲的兒子周恩彥,,離家去東北投奔時任奉天右參贊的妻兄錢能訓。
編輯: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