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租界風波”
就在深圳的蛇口工業(yè)區(qū)機器轟鳴、劈山填海之際,,有位抗戰(zhàn)時期曾在這里打過游擊的老戰(zhàn)士淚流滿面,,痛心疾首地說:“革命先烈得來的土地,給你們一下子賣掉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外資經濟開始逐步在我國發(fā)展壯大起來,。這對于引進發(fā)達國家的資金、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不少人對近代中國飽受列強欺凌的慘痛歷史記憶猶新。歷史的陰影,、盲目的排外情緒挾帶著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結,,使許多人對中央利用外資,發(fā)展外資經濟的方針感到難以理解和接受,,有明顯的抵觸情緒,。有人將改革開放后我國沿海地區(qū)設立的經濟特區(qū)視同舊中國的“租界”。將引進外資,,對外商實行的某些優(yōu)惠政策視為喪權辱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經中央和國務院批準,,我國沿海地區(qū)的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相繼成立經濟特區(qū),。然而,,就在深圳的蛇口工業(yè)區(qū)機器轟鳴、劈山填海之際,,有位抗戰(zhàn)時期曾在這里打過游擊的老戰(zhàn)士淚流滿面,,痛心疾首地說:“革命先烈得來的土地,給你們一下子賣掉了”,??梢?,由于長期以來“左”的思想的束縛和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閉關自守的思想尚未根本打破,,許多人難免會對經濟特區(qū)和引進外資深表疑慮,,擔心特區(qū)會變成舊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由于鴉片戰(zhàn)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對舊中國的欺凌讓所有中國人刻骨銘心,,人們難免會把特區(qū)與租界聯(lián)系起來,,說什么“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之間變成解放前”,。這種心態(tài)不只是老同志有,,相當一部分干部群眾也懷有類似的疑問,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還存在,。
1982年上半年,,在國內某家頗有影響的報紙上,以醒目的標題,,公開刊登了《舊中國租界的由來》一文,。這篇文章從舊中國租界的形成談起,借古諷今,,其寓意是顯而易見的,。按照文章作者的觀點,租界的設立,,完全是帝國主義利用當時封建官僚的愚昧無知,、腐朽透頂而使用欺詐的手段逐步形成的。1845年,,駐上海的英國領事同上海道臺訂立了一個《上海租地章程》,。粗看起來,這個章程似乎是些事務性規(guī)定,,并沒有取消中國在出租土地上的主權,。但英國人卻巧妙地利用它,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制度,,形成了獨立于中國法權之外的國中之“國”,。在文章的最后,作者還意味深長地點明了主題,,租界的設立,,不僅擴大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奴役和剝削,“還培植了中國的買辦階級”,。這顯然是在影射特區(qū)把土地有償提供給外商使用有變成舊中國“租界”之嫌,。
從表面上來看,租界制度的形成似乎是由于上海道臺的糊涂,,但作者的用意顯然并在此,,而是較為隱諱地表明了對引進外資,,設立經濟特區(qū)的疑慮。擔心對外開放政策會導致中國喪失國家主權,;擔心外資經濟會對我國的民族工業(yè)造成沖擊,;擔心外國資本主義進入中國會造成一個新的買辦階級。這篇文章在當時頗具代表性,,它表明了一些人對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和發(fā)展外資經濟的憂慮和疑懼,。同年4月,某報又在《讀史札記》欄目上登載了《痛哉,!〈租地章程〉》,,提醒人們:“外國侵略者通過歷次《租地章程》大肆掠奪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慘痛事實……對于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來說,它是不可忘記的一頁,?!迸c其說這些言論是在提醒人們勿忘國恥,不如說是借題發(fā)揮,,不贊成甚至反對中國搞經濟特區(qū),。
相關報道:
相關新聞
作者:
柔 然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