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相關(guān)標簽 | [印度] [中印關(guān)系] |
二、中國政府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斗爭正處于十分有利的態(tài)勢,。但是,,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dāng)局造成的嚴重局勢,于10月24日發(fā)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后撤20公里,,脫離接觸,。當(dāng)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yīng),。三項建議,,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段于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jié);西段于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qū)集結(jié)休整。11月4日,,周恩來再次致函尼赫魯,,呼吁印度積極響應(yīng)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指出,,中國的三項建議對雙方來說,,是對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讓的而不是強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協(xié)商的而不是武斷專橫的,。
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和停止反擊的行動,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國家及人民的熱烈歡迎和贊揚,,動員了國際輿論,,支持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響應(yīng)中國的建議,。三項建議不僅再次表明中國的和平誠意,,而且剝下了尼赫魯自我標榜的和平中立、不結(jié)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當(dāng)局侵略的真面目,,進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國際上的反動勢力對中國的誣蔑。
支前的藏民牦牛運輸隊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zhàn)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項建議,公然要求恢復(fù)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占中國大片領(lǐng)土后的邊境狀態(tài),,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華浪潮,加緊戰(zhàn)爭動員和準備,。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tài)”,,成立了“應(yīng)付緊急情況的”內(nèi)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從全國各地調(diào)兵遣將,,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雄,。
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0人。其布勢是:
東段,、以第四師4個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線,;以第二軍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區(qū);第五旅分布在“蘇班西里”和“西安”兩邊區(qū),,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爾,。
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東堤及其以西地區(qū),;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鄶勒及其以北地區(qū),;喜馬拉雅第三師師部位于列城。
尼赫魯滿以為這樣能有把握擊敗我軍,。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軍發(fā)動猛烈進攻,。鑒于此,,要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chuàng)造用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還必須再給印軍以沉重打擊,。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
作者:
思偉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