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相關標簽 | [清朝] [甲午戰(zhàn)爭] |
名將·名槍
1940年5月28日清晨,重慶,。一艘滿是白幡黑幔的火輪正緩緩向朝天門碼頭駛來,火輪上載著的是鄂西戰(zhàn)役中壯烈犧牲的勇將張自忠的靈柩,。碼頭上肅立著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他們個個臂綴黑紗,,神情肅穆,。當輪船靠岸,蔣介石率領眾人登輪繞棺致哀,,他本人亦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隨后,,蔣介石親自執(zhí)紼,,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
此時這座山城的另一側,,第21兵工廠已經(jīng)開工,步槍廠車間里除了機器在不停地轟鳴,,幾乎沒有一點人聲的喧囂。巡視至此的工程師施正楷發(fā)現(xiàn),,一年長的工人正蹲在地上抽泣不已,,懷里抱著剛調試完畢的步槍,。施正楷以為出了事故,一個箭步上前扶住那老工人,,正要發(fā)問時,,那老工人哭喊起來:“張將軍啊,!”頓時,,整個車間內(nèi)哀號一片。
施正楷最清楚這些工人對張自忠的感情,。這老工人懷里抱著的是一支廠里最新研發(fā)的新式步槍,,最初的雛形是河南鞏縣兵工廠(第11兵工廠)試產(chǎn)的德國毛瑟1924式標準型步槍,改進后尚未得到兵工署正式認可,。不過,,當張自忠出征時,毅然讓所部59軍全部配備這種新槍,,讓工人們振奮不已,。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這種新式槍如今又有了卓越的改進,,本想等將軍凱旋而歸時再試鋒芒,,可英雄卻馬革裹尸,怎么不叫人悲傷,。
3個月后的1940年8月,,兵工署命令第21廠籌措生產(chǎn)“能提供給抗日前線的自產(chǎn)步槍”。
3年后的1944年,,通過對制造工藝進行了改造,,中國自制的第一把步槍——中正式騎步槍,終于在第21廠定型批量生產(chǎn),。實踐證明,,中正式步槍在槍筒質量、瞄準和擊火性能等方面,,均優(yōu)于老的漢陽式步槍,。且在穿透性方面,比日本制造的三八式步槍強得多,。從此,,中正式步槍逐漸成為中國軍隊普遍使用的武器,這也是近代中國軍隊武器制式化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雖然第21廠廠長李承干把政府的嘉獎令和獎金都給了“步槍廠工作努力之員工”,,但歷史卻把他的名字寫了進去。這一年,,李承干56歲,。
作者:
周益 王建明
編輯: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