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正文 |
|
相關Tag | [秦陵] [陵墓] [考古] |
“延期翻案”
郭沫若失落之余,寫下了“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xù)新篇”的詩句,。
帝王陵寢作為一種旅游、文化資源,,自然會激起開發(fā)的興趣,,而且常常是難以遏制的。而保護和發(fā)掘之間的爭論也從未止息過,。
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王迅,、趙化成等人認為,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驅(qū)動,,還摻雜了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員急于見到文物的“私心”等因素的影響,。
一位國家文物局前領導透露,陜西方面力主開挖乾陵由來已久,?!?986年就提出過報告。1995年9月西安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陜西省領導又提出來,,我還是不同意。2000年老山漢墓發(fā)掘后,,陜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fā)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劃,。對這些計劃,國家文物局都給予堅決否決,?!?/P>
陜西提出“搶救性發(fā)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處于地震帶,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壞,,以及屬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會毀損文物等。據(jù)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講話稿顯示,,一位陜西省的前主要領導在闡述挖掘乾陵理由時提出,,“我們認為開發(fā)的性質(zhì)是搶救性的。譬如說,,它的地形屬喀斯特地形,,誰能保證它不進水?一部分持消極態(tài)度的專家說,,如果在地下壞了,,我們沒有責任。這種說法不也是不負責嗎,?”
北大考古學教授,、秦陵研究專家趙化成剛剛完成了秦陵的勘探工作,他認為:“幾千年沒震壞,,等幾十年就震壞了,?其實,這次勘探發(fā)現(xiàn)秦陵地宮保存相當好,,抗震性能很強,。地宮也沒有進水?!?/P>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趙福生告訴記者:“有些老專家特別想挖,,他們在各種場合都在呼吁?!?/P>
“定陵當時我是贊成挖的,,但就是因為我經(jīng)歷的一切,現(xiàn)在我哪一個帝王陵都不贊成挖,!”趙其昌說,。
北大考古學教授宿白指出:帝王陵有些省份為何一直主張要挖?無非是受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定陵出土的絲制品是一個教訓?,F(xiàn)在不敢動,一動就成碎末了,萬歷至今才三四百年歷史,,乾陵有一千多年歷史了,,怎敢保證萬無一失?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特別是絲綢,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來示人,,不是足以說明保護條件不過關嗎,?
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徐蘋芳說,“帝王陵不能隨便動,。挖乾陵都不成,,何況秦陵?”
據(jù)徐蘋芳回憶,,當年挖掘馬王堆墓時,,墓被水泡著,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著,,很漂亮,,可拿出來一見陽光就爛光了,跟鼻涕一樣,,只有痕跡,,沒有樣子了?!拔覀冇H眼看見的,,馬王堆的文物剛挖出來的時候,非常光鮮,,但一天天看著它變化,,卻毫無辦法,太無奈了,?!?/P>
考古的真正意義
趙其昌說,現(xiàn)在吵著要挖武則天陵秦始皇陵,,這是把考古工作當成廣告,,文明的成果變成了商品,從上到下都把它當作一種獵奇來看待,,包括一些考古工作人員,。其實考古本身只有一個價值,就是歷史價值,,但時下經(jīng)濟價值人們最愿意聽,,為政者最愿意講。堅守考古這一事業(yè)真正價值的考古學家也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中國考古時時面臨著猖獗盜墓和此起彼伏的重大工程的壓力,。在目前進行的考古項目里,絕大多數(shù)都是搶救性發(fā)掘,,即因為工程建設發(fā)現(xiàn)的遺址或文物,。“這些屬于不挖不行的報批項目,,差不多占到全部考古工作量的80%,,”國家文物局的一位副司長透露說,“基本上忙不過來,,考古處的同志,,全年有1/3的時間在外面跑?!?/P>
這位副司長說,,以三峽工程為例,雖然每年調(diào)集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力量去現(xiàn)場發(fā)掘,,但也只能搶救20%的文物,,剩下的則永遠埋于水下了。三峽的搶救性挖掘剛剛戰(zhàn)罷,,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東線和中線又即將啟動,,涉及到1000多處文物遺址,尤其是中線,,因為經(jīng)過中國文化的腹心地帶,,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遺址分布數(shù)不勝數(shù),因此這兩條線上的考古任務將極其繁重,。
考古學教授王迅告訴記者,,他下學期就將帶人去進行南水北調(diào)中線的考古項目。2008年北京就要通水,,要和時間賽跑,。“他們給的時間太少了,,考古發(fā)掘要慢工出細活,,施工方給我們的工期比較短,導致一些文物發(fā)掘留下了不少遺憾,?!?/P>
陳淳呼吁考古界要去除浮躁,仔細想一想我們挖帝王陵到底是為了什么,,要考慮到這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挖寶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國際學界唾棄。
“現(xiàn)在我們國內(nèi)的一些考古評獎活動簡直辦成了挖寶大獎賽,找個好的墓去挖一下,,轟動一下,,這就不是在考古了??脊艑W的成就不是以你挖出來的寶貝的價值衡量,,而是以你研究的水平?!标惔菊f,。
由于發(fā)掘本身也是一種破壞,它與保護是一對矛盾,,因此這種搶救發(fā)掘是否是最佳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措施?這種倉促發(fā)掘究竟是真正在保護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還是在保護名義下的合法破壞,?換言之,當我們在進行搶救發(fā)掘之前,,考古工作者心里應該有明確的目的:我們究竟要搶救什么,?對子孫后代又如何作出交代?
陳淳認為,,考古學家就應該像歷史的偵探,,在現(xiàn)場搜集任何有價值的信息,以試圖復原當時的現(xiàn)場和犯罪過程,,然后拿到法庭上去指證,。
“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110接報后,馬上派人去案發(fā)現(xiàn)場,,把里頭的東西拿出來,,然后用推土機推掉?!标惔疽宦晣@息,。
(賈葭、丁肇文,、吳長亮等媒體同行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
張悅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