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高雄選戰(zhàn)
最新的民調(diào)顯示,,郝龍斌仍以以48%支持度領(lǐng)先,謝長廷支持度19%緊追在后,,兩人的差距增加到29個百分點,。民調(diào)又顯示,藍綠陣營支持者,,開始出現(xiàn)棄保的情況,。
鳳凰資訊 > 歷史 > 正文 |
|
相關(guān)Tag | [宋朝] |
說到王安石,,國人頭腦中首先跳出來的無疑是“變法”兩個字,,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兩次變法的結(jié)局卻大相徑庭。商鞅變法使得大秦帝國日益強盛,,最后統(tǒng)一九州,;而王安石變法卻搞得政壇混亂,有人甚至說是王安石變法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同為變法,,為何結(jié)局如此差異?想來 這不是一個“對”或者一個“錯”字能夠評價得了的,,就像對于王安石這個人,,也不是一個“好”或者一個“壞”字就可以蓋棺定論的。筆者無意于也沒有這方面的學識水平來評價爭議了一千多年仍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只是想探討一下王安石的官品,,或許對現(xiàn)時仍有點啟示意義。
王安石的變法確實是失敗了,。但他的官品卻是連他的政敵也不曾或不敢否定的,。王安石不跑官買官,而是多次辭官,。還在他任地方小吏時,,因為政績卓著,便引起了朝廷的好感和關(guān)注,。當時的宰相文彥博提出要破格提拔他進京任職,,文壇泰斗歐陽修也向皇上保舉他做諫官。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對朝廷給他的官職,,幾次三番的堅辭不受,想盡了辦法推脫,,寧肯仍做地方小吏,。嘉祐六年,王安石又被任命為知制誥,。當宣旨的官員拿著任命書送到他家里的時候,,他拒不接旨,轉(zhuǎn)身就走,,官員緊跟著他宣布詔書的內(nèi)容,他竟像無賴一般,,避入廁所,,不肯出來。宣旨的官員只好將詔書放在他的書案上,。誰知王安石隨即追了上來,,把詔書硬塞還給他,,還連夜寫了一封辭職信呈給皇帝。
中國自古以來,,做官的人都渴望著節(jié)節(jié)高升,,現(xiàn)今官場更是不少人使盡渾身解數(shù)跑官要官騙官買官。王安石的辭官舉動,,無疑會令當時朝野一片嘩然,,如果要是放在現(xiàn)在恐怕更是令人不可理喻。因此有人說他是在沽名釣譽,,這種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jù)的,。王安石是個剛直之人,即便他后來官至極品,,但他的為官智商依然很低,,對于官場上的那些曲轉(zhuǎn)迂回之道,一生都沒有吃透,。同時從時間上看,,從他二十二歲被任命為簽書淮南判官起到四十九歲官拜副宰相,這期間經(jīng)歷了二十七年,,中間有多次朝廷授他進京做官,,都被他拒絕了,實在無奈接受了的,,做不了多久,,就再次上書,自請外調(diào),。試想,,誰肯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來沽名釣譽呢?
筆者認為,,其實王安石并非不想當官,,只不過他當官的目的不在撈取榮華富貴,而在辦事,,辦大事,,他要“變法”。也許這種說法太現(xiàn)代化了,,但事實確實如此,。王安石出生在北宋中期,當時社會已有了衰勢,。王安石從小便隨著父親宦游于大江南北,,親耳所聞親眼所見了很多民生疾苦,以及當時還隱伏在地下的社會危機,。在他幼小的心靈里面很早就埋下了要立志圖新,,強國富民的種子,。王安石之所以辭官,是他看到了當時他施展抱負的條件尚不成熟,。當時在位的皇帝是宋仁宗,,他的朝廷剛剛經(jīng)歷了一場以范仲淹為首的“慶歷變法”,結(jié)果以變法失敗,、范仲淹被貶而告終,。仁宗皇帝當時一談到改革就頭疼,如同談虎色變,。王安石曾經(jīng)投石問路,,給他上過一份《萬言書》,但這封奏章,,如同石沉大海,。王安石由此斷定,自己的改革計劃是得不到這位仁宗皇帝的支持的,。與其如此,,還不如踏踏實實在地方做些實事,為老百姓謀些實實在在的福利,。
作者:
陳堅
編輯: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