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同炳對慈禧可謂不以為然,。他假定如果不是道光誤立奕詝,,"清代歷史上不會出現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不致以一個淺薄無識的婦人面量手握定中國的命運達四十余年,當可斷言,。"又說"慈禧雖有才具而實無見識,,所以晚清中國的命運,才會在她手中變得衰敗沒落,,終至有亡國滅種之虞,。"29首先歷史不可假設,即便假設奕訢真的是皇上,,也未必能挽救晚清中國的命運,。其次,"同治中興"正是在慈禧當政期間發(fā)生,,而洋務運動如果確實可以算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第一次努力的話,,這和慈禧大量信任、啟用洋務派有必然的關系,。
唐德剛認為"西太后原是個陰險狠毒,,睚眥必報,狐貍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潑婦人"30,。對于政治中的人物,,是否適用普通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呢?在權力斗爭的頂峰上或旋渦中,,沒有手腕本不能自存,,何況還想實現政治抱負呢?心狠手毒是一種必備的政治技巧,,沒有這點能力,,如何能對眾人之事負責?而責罵一位古人"潑婦"則太失風范了,。嚴肅的學者應該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分析政治人物的環(huán)境、對策及政策的后果,。
濮蘭德·白克好司認為:"如太后之為人,,不可以尋常道德之見解觀之,若執(zhí)此以斷,既不能得其真評,。觀于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旱災這人物,,證以中國百姓之公論,則太后并非一殘暴之君,。不獨此也,,即英國近世,以爭國家權力之故,,其殺人之手段,,亦難言乎仁道也"31。這是較為公允的評價,。
對于慈禧這樣一位如此重要,、又引來如此爭議的人物來說,很難作出服眾的公論,。但是有幾點似乎經常被忽略了:一是評價慈禧太后在有幾千年父權統(tǒng)治傳統(tǒng)的中國,,很容易不自覺地受到男權思維的影響,本能地對女人統(tǒng)治懷有或多或少的敵意,。慈禧之登上歷史舞臺本身就是父權統(tǒng)治創(chuàng)造的機遇,,而宮廷斗爭誰能取勝,也實在不是她一人能決定的,。二是評價慈禧太后時,,也很容易不自覺地受正統(tǒng)思維的影響。僭主政治和婦人攝政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遭懷疑和唾棄的,。問題是,,如果咸豐帝以后的幾個皇帝如果能當政,就一定比慈禧太后強嗎,?實際上,,中國危機的根源在于千年的王朝統(tǒng)治,而即使奕訢被道光選定為繼承人,,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中國落后的一個表現,,如何證明皇帝換了人就具有了歷史上的正當性呢?三是評價慈禧太后的概念化傾向,。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以"好人"或"壞人"的簡單標準去衡量,。
蔣廷黻認為,自鴉片戰(zhàn)爭到庚子年,,這六十年中所受的壓迫,,所堆積的憤慨,他們(指頑固派)覺得中國應該火速抗戰(zhàn),,不然國家就要亡了,。"我們不要以為頑固份子不愛國,,從鴉片戰(zhàn)爭起,他們是一貫反對屈服,,堅強地主張抗戰(zhàn),。在戊戌年,西太后復政以后,,她硬不割讓三門灣給意大利,,她令浙江守土的官吏準備抗戰(zhàn)。后意大利居然放棄了他的要求"32,。當然,,慈禧太后對于中國所處環(huán)境的認識、對于她的使命的認識遠遠不能和洋務派,、維新派相比,。她對外充滿懷疑和敵視,,以致最后充當了仇外的,、不顧國家命運的極端保守勢力的幫兇。慈禧本人在改革派和極端頑固派之間長期尋求平衡,。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她在大多數時期是堅決維護的。晚年慈禧從大難中突然醒悟,,但顯然歷史從來不給關鍵的人物第二次機會,。(樓玲令)
注釋:
1 Heinz Eulau: The root is man, see: Political psychology, edited by Neil Kressel, 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New York, 1993, p6.
2(美)德齡:《慈禧后宮實錄》,中文版,,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頁,。
3方家園,據說是慈禧的母家所在地,,也是慈禧和隆裕兩朝皇太后的誕生地,。在今北京朝陽門內。參見(臺灣)蘇同炳:《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百花文藝出版社200年版上冊第293頁,。
4(美)I.T.赫德蘭:《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5同上,,第17頁。
6辜鴻銘:《我們愿為君王去死,,皇太后?。?-關于中國人民對皇太后陛下及其權威真之前感情的聲明書》,,載《辜鴻銘文集》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黃興濤等譯,上冊第25-26頁,。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編輯: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