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康熙] |
可見歷史真相決不是像康熙所論,,是宋高宗“偏安社稷,猶存一線之脈絡 “,,而是宋高宗的偏安政策,,迫令岳飛班師,才使金朝得以在中原立足,,造成了南北分裂的長久化,。
宋高宗當然不是昏庸之主,他處置軍國大事,,決無大氣魄和大器識,,卻不乏小聰明和小伎倆。自從紹興七年(1137) 以后,,他對諸將,,特別是岳飛愈來愈猜忌,但迫于金朝的軍事壓力,,又不敢不用岳飛,,藉以護衛(wèi)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
岳飛在紹興十年被迫令班師后,,悲憤交加,, 力請辭職。但宋高宗的回詔卻說,,”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請“,”所請宜不允“(《鄂國金佗續(xù)編》卷四《潁昌捷后俄詔班師上章力請解兵柄致仕不允詔》) 表明他尚不敢順水推舟,,乘機解除岳飛的兵權,。然而一年之后,宋高宗不僅敢于解除韓世忠,、岳飛,、劉锜等將的兵權,還進一步將岳飛處死,。
這又表明他對”偏安社稷“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把握,, 根本不用擔心”兵老氣衰“的金朝會卷土重來;他不僅已不需要抗金將領護衛(wèi)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而解除他們的兵權,,殺害岳飛,只能更有利于自己的偏安政策,。故元朝史臣在《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論中說:“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笨芍^是一針見血,。
關于宗澤、岳飛等指揮的抗金戰(zhàn)爭的正義性,,人們已經(jīng)論述很多,,在此不必再論。應當指出,,我們?nèi)缃駨娬{(diào)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念,,決不意味著就應當抹殺古代抗金戰(zhàn)爭的正義性。
自宋以降,,關于宗澤,、岳飛等抗金,各朝都有議論,。宋人本有更詳盡的文字記錄,,可惜今已佚亡。至于自元至清,,不論持何種見解,,即使是長于考證的清代學者,也根本做不到如今人那樣,,以現(xiàn)代科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網(wǎng)羅史料,進行細致和深入的研究,。
人們只需稍稍翻閱一下如《廿二史札記》,、《陔馀叢考》之類,就不難發(fā)現(xiàn)此類史論與今人研究的差距,,而康熙所論,,當然就更是自鄶以下。通過以上論析,,對于康熙的議論,,人們不難得出結論:偏見與無知相比,往往距離真理,、距離公正的評價更遠,。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相關新聞
作者:
王曾瑜
編輯: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