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大陸 > 正文 |
|
編者按:北京9區(qū)縣的高中即將于9月使用新課本,《雪山飛狐》,、《許三觀賣血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入選,,《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陳煥生進城》,、《孔雀東南飛》等被換下,。(《青年周末》8月16日)
正方 金庸入選是沖擊
在我看來,金庸武俠作品的入選更是對教學理念的一種沖擊,。語文課程的作用是雙重的,,一重是表達工具的作用,包括書面與非口語表達,;一重是文化工具的作用,,它可以使學習者獲得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實現(xiàn)文化的延續(xù)與傳承,。
相應地,,語文的教學就應該著眼于語文兩種功能的發(fā)揮,應該滿足語文學習者的兩重需要,。但事實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文以載道”被提高到一個壓倒作品其他價值的絕對地步:老師把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主題分析,,作為作品講解的重點,;學生把背誦作品體現(xiàn)出來深刻的思想與內層精神,作為學習的主要目標,。結果,,本應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語文課變得面目嚴肅。
而金庸武俠作品的“入侵”就像一條攪動教學理念的鲇魚,,將有助于語文本來作用的發(fā)揮和語文教育改革,。雖然,,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方面,金庸武俠的作用并不深刻與全面,,但作為通俗小說,,其文化觀念通過小說中的人物體現(xiàn),因此,,在潛移默化傳播方面,,有其優(yōu)勢。同時,,金庸作品也具有其可讀性,,在增加學生閱讀欲望的同時,就能幫助他們學習敘述的用詞與技巧,,與思想內容的學習相比,,遣詞造句的能力培養(yǎng),本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
魯迅先生的作品再好,,也不能將中學課本辦成是其著作的集納。這既與語文教學的特點有關,,也與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關,。所以,當金庸武俠作品進入課本,,而魯迅先生作品減少時,,我看到的是教學理念的革新,而不是“金庸要取代魯迅”的別有用心,。
□李劭強(南京教師)
反方 “換血”不能一味求新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筆者一直密切關注著北京語文課本的“換血”,因為,,目前各地都在進行語文課改,,北京語文課本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我們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模本。
但看了教材編委的介紹,,尤其是該版對有些傳統(tǒng)篇目的處置,,筆者頗感失望。
語文教材作為人文學科,,在編著的時候首先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編著理念,,或注重文化傳承,或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或注重語文知識的教授等等,。但反觀北京語文教材的編著理念,卻只有兩個字:求新,。用編委會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比北京此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還要新,?!北緛恚笮虏皇侨秉c,,但需要有其他理念相互支持才行,。倘若把求新作為惟一的理念貫穿在教材“大換血”上,僅僅是為了求新而求新,,那這種標新立異就難免變成了劍走偏鋒,。不能說《雪山飛狐》沒有其選入教材的意義,但《阿Q正傳》為何就非得離開教材不可,?從小說的內涵到小說的要素組成,,《阿Q正傳》都算得上是中國文學的上上之選,,何況,,魯迅的這部作品還不像他的其他雜文作品那樣令學生感覺晦澀難懂。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對于該部作品還是相當認同的,。北京教材編委去掉《阿Q正傳》,好像也沒有拿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
語文教材“大換血”也許可以,,但起碼應該保證新舊“血液”不能起到排異反應,不能為“換血”而“換血”,,以至于原先擁有頑強生命力的傳統(tǒng)篇目被撤換殆盡,。如果這樣的話,那對于語文教學的改革不啻為一種災難,。更何況,,我國傳統(tǒng)母語教學目前最急需的是“造血”和“輸血”,如此在求新求異的理念導引下的語文教材“大換血”,,到頭來誰能保證不“貧血”,?
□李先梓(山東教師)
反思 教材只是工具
高中語文課本改革是一件好事,選入新篇目符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但這一次最引人注目的是魯迅的多篇作品被判“出局”。
我們不得不承認語文課本需要承載的東西太多:教育,、民族,、國家、政治哪個方面都得兼顧,;我們不得不面對社會對語文課本賦予的那么多期望:人性,、熏陶、教誨,、感化任何一種作用都得具備,。但是,,有很多東西不是語文課本能夠掌握的,它只是一種工具,,關鍵還在于使用它的人和對它進行指導的思想,。應試的需要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失去了那種原有的清新,只剩下沉悶,;人為的因素讓《記念劉和珍君》成了一把鈍刀,,只剩下一些條框。由此來看,,語文教育的革命重點本來就不應該是課本,。而事實上,魯迅作為革新的重中之重就顯得更加荒謬,。
從理解程度上講,,卡夫卡的作品遠比魯迅的晦澀;從壓抑角度上看,,《百年孤獨》比任何一部魯迅的作品都要壓抑,。而從對國民的教育意義上看,魯迅并不比他們幾位洋人遜色,,相反要比他們更“適合水土”,。遺憾的是,并沒有人對魯迅作品“出局”給出解釋,。
□姜伯靜(河北市民)
編輯:
高欣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