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鄧麗君
20世紀80年代之初,,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國唱片總公司廣州分公司和北京百花音響器材廠相繼開始生產(chǎn)盒式錄音帶,,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內(nèi)地音像事業(yè)從此起步,。彼時,盒帶的售價是5.5元,,而絕大多數(shù)的工人和職員的月薪為30到50元,。
在北京,流行音樂還沒有成為樂壇的主流,。李谷一也經(jīng)常到廣州太平洋去錄制卡帶,,一首歌的版權(quán)為560元,一次性算清,,之后具體翻制多少,,她沒有概念。她先后錄制個人專輯十余版,,銷量曾居全國榜首,。
磁帶雖然熱銷,但在當時,,錄音制品的傳播能量還遠遠比不上影視媒介,。人們坐在新買進家的電視機前,聽著李谷一,聽著《潔白的羽毛寄深情》,、《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知音》……有的人為了聽李谷一的歌,把電影看了九遍,。
最多的時候,李谷一一年要演唱200多場,。她出現(xiàn)的演出場合,,歌迷即便是和現(xiàn)在的各路“粉絲”相比,也是狂熱非常的,。半夜兩三點就到首體排隊買票,,把臺階都踩塌了。演出結(jié)束后,,堵在劇場門口等著李谷一出來,,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在天津演出,,觀眾圍得水泄不通,,還整齊劃一地喊起了口號, “一二三,,李谷一,,我們愛死你了”。為了能夠退場,,樂團醫(yī)生,、其他女演員圍上頭巾喬裝打扮,引開視線,,掩護她從后臺溜走,,人太多了,警察也來了,,樂隊的小伙子拿起電棒幫著“擋駕”,,竟然讓一些官至廳級的干部平生第一次挨了電棒。
不僅如此,,從70年代開始,,李谷一的風(fēng)光可謂是前無古人:第一次出訪見到了美國卡特總統(tǒng);第一個代表中國到法國演出的女演員,;……“領(lǐng)導(dǎo)人一個不落,,全見過。從毛主席開始,,周總理,,還有7個副總理,加上幾個大將全都見過,后來就是華國鋒和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還有現(xiàn)在的胡錦濤,!”
“好漢不提當年勇,,”她說。
“大紅大紫”也好,,“無限風(fēng)光”也好,,李谷一認為自己并非“一步登天”:“我很刻苦?!?/P>
還在湖南花鼓劇院,,17歲,本該是貪覺的年齡,,她把鬧鐘放到枕頭底下,,5點準時起床。先學(xué)毛選,,再打掃廁所倒痰桶,,然后練功,之后讀毛選,,寫心得,。一連串忙完后,跟著剛起床的同伴,,再練一次功,。晚上排練或演出結(jié)束后,她還要繼續(xù)三遍功,。別人只學(xué)開門戲,,她要同時師從四位不同風(fēng)格的老師,為的是“在大流派之外掌握幾個不同風(fēng)格的小流派”,,能有“不同的思路和感覺”,。
1966年被下放到瑤寨,她當了8年的赤腳醫(yī)生,。背著配備的醫(yī)藥箱,,治頭疼腦熱、流感侵襲,,她堵在門口強制劇團的人吃感冒藥,;她自覺清洗花鼓劇團的痰桶和便池,如果誰隨地吐痰,,一定會遭到她不客氣的訓(xùn)斥,,情節(jié)“嚴重”者還被處以罰款,。
“中央樂團是全國最高的樂府,高不可攀,,上月球也比上中央樂團容易,。”在中央樂團,,教授金鐵林是她的伯樂,,在他的指導(dǎo)下,她連考三年,,1974年終于考上了,。“我當時是以唱小常寶和鐵梅的角色進中央樂團的,。”雖說在湖南花鼓戲院,,她是半個臺柱子,,可論起唱歌,畢竟半路出家,,唱功自然讓人懷疑,。“我想我也算是洞庭湖的麻雀——見過幾個風(fēng)浪的人了,,你們瞧不起我,,我偏要唱給你們看看?!?/P>
為了把花鼓戲和西洋唱法的技巧糅合到一起,,她下了苦功夫。周末自是沒有了,,每天都是鋼琴旁的練唱,。為了打開口腔,李谷一每天打下巴150到200下,,打到腮幫子發(fā)炎,,打到吃不下飯,直到口腔完全打開,。
年輕漂亮,,走的又是民歌路線,她自然是親民,。既能唱民歌,,又能唱京劇,一年后,,李谷一競爭到上海東方樂團《智取威虎山》里小常寶的角色,,隨團出訪澳大利亞,。因為嗓音甜美,1976年,,她被宋成推薦給八一電影制片廠錄制電影《南海長城》的主題曲《永遠不能忘》,,一舉成名,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為五十多部電影演唱插曲和主題歌,,成為建國后錄制電影歌曲最多的女歌手。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開始突破防線,,鄧麗君風(fēng)靡內(nèi)地,直接影響了內(nèi)地幾代人,。李谷一也由衷欣賞鄧麗君,,“我覺得她唱得非常好,沒認為她是靡靡之音,,也沒覺得她是小資產(chǎn)階級,。”
“她對我沒有造成沖擊,,她沒有來大陸,,而且時代也不一樣。改革開放初期,,廣東那邊華僑多,,聽她的歌的人可能多一點,內(nèi)地就要少一點,。當時我們到廣州演出,,也在聽她的歌,我們團里有一個人唱鄧麗君的歌唱得特別好,,我們休息的時候,,也會說:‘來一首鄧麗君’。我也學(xué)過她的歌,,感覺還是不好學(xué),,她的歌不是誰想唱就能唱的?!?/P>
鄧麗君曾簽名盒帶并托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送給李谷一,,也有人想在中國組織一場由兩位藝術(shù)家各唱半場的音樂會,遺憾于最終無果,,斯人已逝,。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吳虹飛
編輯:
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