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視點 > 正文 |
|
相關標簽 | [河南人] |
在中國,河南人已成為假冒偽劣的歧視性代號,;而曾幾何時,,在西方世界,中國人也成了劣質商品的象征,,以至于有歐洲人申請注冊“非中國制造”的商標,。中國人在國際的形象,亦如河南人在國內的形象,;我們怎么笑話河南人,,外國人也怎么歧視我們。
河南人不過是所有中國人的縮影,。我們都是河南人,。
河南人是從來如此的嗎?哲學家馮友蘭是河南唐河人,,按他的說法,,先秦古書凡說到老實人或傻子的故事,總喜歡以“宋人”為代表,,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長”之類;春秋時代的宋國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可見河南人自古就以老實著稱,。在河南同鄉(xiāng)會的場合,馮友蘭也時常勉勵河南學生要保持他們忠厚的固有品格,。
——我們姑且暫時接受馮友蘭的證明,。但接下來的問題是,自古以來都老實的河南人,,怎么一下子就變得這么不老實了呢,?
中國人又如何?近人陳季同在《吾國》中指出,,在近代以前,,中國商人階層已形成一種深厚的商業(yè)道德傳統(tǒng),就連西方人也多稱道中國人“在商業(yè)交易中帶來了一種絕對誠信的風氣”,、“一直遵循著最嚴格的誠信原則”,,甚至認為“中國商人比其他地方的商人可信,甚至比我們的商人可信”,;有位英國人還說:“那些曾經(jīng)與中國人做過大筆生意的商人告訴我,,與他們簽訂的書面協(xié)議沒有什么用處,口頭約定就足夠了。在幾年中,,一文錢也不會少,,盡管他們做了幾百萬兩銀子的生意?!标惔嫒实摹躲y元時代生活史》也提到:“從前上海人的商業(yè)道德和往來信用極高,,沒有什么商業(yè)詐欺的事情……還有一種商業(yè)習慣,大家交易全憑信用,,不簽署什么契約,,來來往往,只憑一句話,,說出的話,,也不需要第三者證明,絕對不會耍賴,。這種作風由來已久,連當時外國人和上海人做交易,,不論多大數(shù)目,,也相信中國人‘一言為定’的商業(yè)道德?!标惔嫒实幕貞?,正可與陳季同的引述相印證。
于是,,我們不免會產(chǎn)生同樣的疑惑:那么堅守誠信的中國人,,不到一百年間,為什么竟淪為西方人眼中的專業(yè)造假者形象,?
小到老實的河南人,,大到誠信的中國人,都這樣徹底地走向了反面,。這表明:形勢比人強,,當下的環(huán)境因素比長遠的傳統(tǒng)因素更重要,硬性的制度因素比軟性的文化因素更關鍵,。由此意義而言,,秦暉先生“文化無高下,制度有優(yōu)劣”的說法,,確是一個精辟的概括,。
所謂國民性,或者說社會風氣,,并不總是保守不變,,甚至有時是相當投機善變的。大概說來,社會風氣的向下墮落是最容易的,,而若要長期維持一種良性的社會風氣于不墮,,則是非常困難的;至于向上改良一種社會風氣,,當然就難上加難了——可也并非絕無可能,。
在近代西方工業(yè)化的過程中,后進的德國人也曾是歐洲的“中國人”,。他們憑借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chǎn)價廉而物不美的商品,,在1876年費城的世界博覽會上,德國產(chǎn)品被總結為一句話:“價格便宜而質量低劣”(billigundschlecht),。此后,,德國工業(yè)界痛下決心,展開聲勢浩大的提高質量運動,,歷經(jīng)幾十年,,終于使“德國制造”(MadeinGermany)由劣質產(chǎn)品的標志,一躍而為優(yōu)質產(chǎn)品的標志,。
有朝一日,,“中國制造”也能像“德國制造”那樣烏雞變鳳凰嗎?
河南人相關閱讀:黨國英:歧視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確
作者:
顧思齊
編輯:
李新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