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達
二難,,就是求知者要吃苦,。吃苦,,當然是一件難事,。文中借述《西游記》中的事來表達他已經(jīng)感悟到:求知者必吃大苦,要吃得起苦,。
三難,,就是求知者自我反省難。陳伯達在文中沒有借用唐僧自我反省之例,,而是借用孫悟空自我反省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孫悟空回花果山之后,八戒回來請孫悟空,,終于把孫悟空感動了,。孫悟空在回來時,在走過東洋大海時,,他“下海去凈凈身子”,,“用現(xiàn)代的用語來說,,也有自我反省,,自我批評,他說:‘我自從回來,這幾回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干凈的,,恐怕嫌我?!睂O悟空能下海凈身,,自我反省,才能生出許多本事,,才能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最終成為齊天大圣、“斗戰(zhàn)勝佛”,。
四難,,就是求知要經(jīng)歷很長的時間。陳伯達寫道:“人類經(jīng)歷無知,、愚蠢,、迷信,到會有所知,、會有所啟發(fā),、會有某些清楚,這是一個長期的,、非常曲折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只能由各國具體的歷史來決定,。有的由東向西走,,有的由西向東走。結(jié)果會碰到一起,?!彼€在文中舉例子說:列寧在《偉大的創(chuàng)舉》中講過:一位日本學者,為了幫助人們戰(zhàn)勝梅毒,,耐心地試驗了605種藥品,,可見求知是長時間的事情。求知者要能夠熬過這樣的長時間,,要經(jīng)受此難,。
五難,就是求知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陳伯達認為,,求知的過程,要走很多彎路,,這不以求知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走了彎路,,求的結(jié)果,又可能背離了自己原來的目的,,這也不以求知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求知者得到的知,往往是片面的,,不全的,,而片面的知,不全的知,,不是求知者所追求的,,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六難,,就是求知者實踐難,。陳伯達寫道:“‘行動在先’,‘原始為動’,。如古代人說過,,‘人未有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實踐開辟著求知的道路,。求知的過程,,即在實踐——首先在實踐的過程中,人們只能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探索,,逐步打開知的眼界?!?/FONT>
從陳伯達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他對求知者必經(jīng)的諸多苦難的認識來看,,他對自己的罪行還是進行了認真反省的,而且,,他雖然已是暮年,,卻愿意改過自新,努力把自己當作一個求知者,。
1989年9月,,陳伯達在北京病故。香港和臺灣的報紙首先報道了陳伯達病故的消息,。陳伯達的遺體被送到八寶山火化,。據(jù)在現(xiàn)場的陳伯達過去的一些部下講,火化時,,沒有訃告,,也沒有悼詞。他的遺體被安放在按照慣例只安放病故的高級首長遺體的第一告別室,,他的遺像也掛在那里,。有40多位他的親屬,、老朋友、老部下,、學生,,前來為他送葬,。
相關報道:
相關新聞
作者:
天磨
編輯:
劉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