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的“內湖”和蘇聯(lián)的不利因素
在地中海,美國海軍第六艦隊和北約海軍力量長期以來一直對蘇聯(lián)海軍保持著巨大優(yōu)勢,,以至于地中海在冷戰(zhàn)初期被稱作北約的“內湖”,。最值得注意的是,北約成員國控制了兩個進入地中海的咽喉要道:直布羅陀海峽和土耳其海峽,。
圖6:1969年6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灣的美國“肯尼迪”號(CVA 67)航空母艦
美國第六艦隊充分得益于當地大量的海軍基地和設施,,其中包括西班牙的羅塔,,意大利的馬達萊那、那不勒斯蘇達灣及希臘的克里特島等,。此外,由于第六艦隊具備很強的海上補給能力,,因此通??稍诓豢堪兜那闆r下延長海上部署時間。
除部署于西班牙,、意大利,、希臘和土耳其的空軍基地外,西方盟國還可動用其航母力量,。艦載機可投放常規(guī)炸彈和核炸彈,,航程超過1000英里(約合1600千米),,可將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及蘇聯(lián)南部納入打擊范圍。只要西方盟國在地中海多部署1個航母戰(zhàn)斗群(如1973年阿以戰(zhàn)爭期間的情況),,就會再增加90架戰(zhàn)機。
蘇聯(lián)從未在地中海擁有永久性基地,,蘇聯(lián)海軍進入當地港口時常常受到所在國政府的嚴格控制。由于阿爾巴尼亞于1961年驅逐蘇軍艦隊并沒收其武器裝備,,因此蘇聯(lián)對阿港口的有限利用也被終止,。蘇聯(lián)隨后尋求提供支援的阿拉伯國家也不可靠,。據謝苗諾夫回憶,,蘇聯(lián)黑海艦隊的2艘潛艇有一次在進入阿爾及尼亞的安納巴港時,,被迫等待了兩天,,后又被迫離港,。在這種無法預測的形勢面前,,地中海分艦隊被迫在沿地中海的近岸海域分散部署其聯(lián)絡點,,并通過保留輔助艦船的手段盡量減少對當地基地的依賴,此外還采取了限制停泊時間,、要求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增援黑海艦隊等措施。
如前述,,蘇聯(lián)是地中海的“新到者”,它主要得益于阿拉伯國家的反美情緒,。但蘇聯(lián)不愿采取在阿拉伯國家建立永久性基地的做法,,這將削弱其政治宣傳的成效,。作為替代措施,,蘇聯(lián)海軍主要依靠當地的12個近岸錨地,,絕大部分此類錨地都位于國際海域,,其中的兩個主要錨地位于希臘基齊納島外海和靠近利比亞中北部海岸的錫德拉灣,。蘇聯(lián)海軍相對落后的海上補給能力迫使艦艇需定期脫離編隊,,返回錨地進行補給,。
雖然這些錨地具有內在缺陷,但它們使蘇聯(lián)海軍具備了“機動性”,,并為其例行作戰(zhàn)訓練提供了便利,。
相關新聞
- · 1973美蘇地中海對峙:狹路相逢勇者勝
- · 83年韓客機被蘇軍擊毀 重大悲劇美國難辭其咎
- · 真相:美國原子彈秘密是如何泄露到蘇聯(lián)的?
- · 揭秘英防核碉堡 帶你感受劍拔弩張的"冷戰(zhàn)"[組圖]
作者:
萊勒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