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信沒有留下來,,我們無法知道高,、許是否有過戀愛。退一步說,,即使高長虹和許廣平在八九封信中曾經(jīng)相愛,,而后來許廣平又愛上了魯迅,這也絕不是因為高長虹“讓步”的結(jié)果,,而只能說是一種命運,。
“月亮”原是“晉中才女”石評梅
至于《給——》中的月亮,據(jù)學者董大中先生的考證,,是另外一個月亮:女作家石評梅,。高長虹在離開山西一中后,曾到北京大學做旁聽生一年,。1921 年春,,他來到太原,在石評梅的父親工作的山西省立圖書博物館當書記員,。此時的石評梅卻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體育科求學,,兩人僅有過短暫的相見,那是石評梅放了暑假,,回到太原,,來博物館看望父親的時候。然而此時石評梅心中先有著吳天放,,而后又有高君宇,,似乎沒有高長虹的位置。這期間高長虹雖也展開對石評梅的熱烈追求,,但石評梅卻不為所動,。1925 年3 月5 日,高君宇病逝,,高長虹認為石評梅在悲痛之余,,必會另找新歡,而他將成為不二人選,,于是他開始寫下情詩集《給——》,,甚至還有后來的小說《革命的心》。然而這對最終以身殉情的石評梅而言,,是不會接受的,,只能算是高長虹自己的“單相思”罷了。
總之,,高長虹與魯迅之間在20 年代中后期的沖突,,是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社會各種思潮矛盾發(fā)生復雜變化的大背景之下,,出現(xiàn)的一次碰撞。由于兩人的思想基礎,、思維方式,、性格志趣等的不同而決定,有著其內(nèi)在的必然性,。而“月亮詩”卻又成為催化劑,。
魯迅也喜歡北大校花嗎,?
魯迅與馬玨通信持續(xù)六七年之久
在30年代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有位校花,,她名叫馬玨,。是北大教授馬裕藻(幼漁)的愛女,人長得高而漂亮,。
馬玨,,浙江鄞縣人,父親馬裕藻,,母親陳德馨,。1903年父母雙雙考取官費留學日本,父親在日本帝國大學和早稻田大學就讀,,母親進日本目白女子大學學博物,,經(jīng)過7年苦讀,一起畢業(yè),。1910年馬玨出生于東京,,在日本期間馬裕藻曾與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文字音韻學。1911年馬裕藻回國后,,擔任浙江教育司視學,。1913年至1915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講授文字音韻學,。1921年任北大國文系主任,1920年8月6日,,《魯迅日記》云:“晚馬幼漁來送大學聘書,。”是兩人共事于北大之始,。
相關(guān)閱讀:
相關(guān)新聞
作者:
蔡登山
編輯:
梁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