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標簽: | [中共] |
所謂“三大讓步”的真相
一般史書上指責陳獨秀犯“右傾機會主義”,一向以中共1926年對國民黨的“三大讓步”為首要標志,。殊不知,,這些讓步的源頭,恰恰在聯共(布)和共產國際,。
第一次是政治上的讓步:在國民黨召開二大前夕,,中共黨內討論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執(zhí)委會的人數時發(fā)生了爭執(zhí),陳獨秀起初提出7人,,鮑羅廷表示反對,,主張不超過國民黨一大時的3人,理由是“不嚇跑中派和無謂地刺激右派”,。陳獨秀作了讓步,,最后一致同意4人。雖然選舉的實際結果是7人,,但仍未能達到36名國民黨中執(zhí)委員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在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安排下,,1925年12月24日,,陳獨秀、瞿秋白和張國燾在上海蘇聯領事館就國民黨二大有關事宜同國民黨政要孫科,、葉楚傖和邵元沖談判,。陳獨秀表示國民黨的事應由國民黨負責,中共無意包辦,,也不希望增加共產黨員在國民黨中執(zhí)會的名額,,并說服戴季陶、孫科等同意去廣州出席國民黨二大,。之后,,陳獨秀特將商談結果致函廣東區(qū)委,,告知:因等待戴、孫等人返回廣州,,國民黨二大須延期召開,。
第二次是軍事上的讓步: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制造了令中外震驚的中山艦事件,,在廣州實行緊急戒嚴,,逮捕和監(jiān)禁李之龍等大批共產黨人,解除省港工人糾察隊武裝,,包圍蘇聯領事館等,。事件發(fā)生后,正在廣州進行工作考察的聯共(布)布勃諾夫(時任聯共中央委員,、蘇聯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使團,,非但沒有譴責蔣介石的反動行徑,反以左派力量不足以對抗蔣介石為由,,要求中共對蔣讓步,,說現在“需要贏得時間,而要贏得時間就要作出讓步”,。布勃諾夫使團采取的妥協方針得到共產國際的完全支持,。在上海的陳獨秀起初不完全了解情況,未立即表態(tài),,當他得知真情后,,先是派張國燾去廣州“查明事實真相”,后又派彭述之去廣州商討“反蔣計劃”,,結果被剛返回廣州的鮑羅廷所阻止,。鮑羅廷奉莫斯科之命,對蔣介石采取和解政策,,并說:“現在是共產黨應為國民黨當苦力的時代”,,于是撤回了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滿足了蔣介石的要求,。
第三次是組織上的讓步:中山艦事件后,,蔣介石步步進逼,。為了消除這次事件所造成的“誤會”,,維持國共合作,鮑羅廷根據聯共(布)中央政治局要中共黨員必須留在國民黨內的決定,,對蔣介石采取了更加容忍的態(tài)度,,在未同中共中央協商的情況下,事先曾多次同蔣介石商談,,擅自作出讓步,,與蔣介石達成“君子協定”,,答應蔣提出的所謂《整理黨務案》,主要包括:共產黨員在國民黨高級黨部中的人數不超過三分之一,;共產黨員不能擔任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名單須全部交出等條文,。在鮑羅廷的促進下,,蔣介石的這個提案在5月15日召開的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得以順利通過,。會后,陳獨秀在報上看到《整理黨務案》非常氣憤,,并準備退出國民黨,,同時又不得不派張國燾到廣州去貫徹執(zhí)行。
顯而易見,,在上述幾個關鍵問題上,,陳獨秀開始并不主張妥協,提出過不同意見,,結果都被共產國際否定了,,這能說共產國際對陳獨秀的所謂“三大讓步”不負主要責任嗎?
陳獨秀退出國民黨的主張何以屢屢受阻
陳獨秀主張退出國民黨,是指責他犯“右傾機會主義”的另一大“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