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儒家與現(xiàn)代人生
--在臺灣"總統(tǒng)府"紀念孔子誕辰典禮上的演講
今天是孔子誕辰2560年的紀念日,。緬懷至圣先師,,最具體的方法是"溫故而知新",認清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進而身體力行,,努力實踐他的教導,盡到承先啟后的責任,。這不僅是個人的身心安頓所需,,也是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文化賡續(xù)創(chuàng)新的契機所在,。
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學說"究竟"有何主張,?它對現(xiàn)代人還有指導作用嗎?首先,,它在歷史上的際遇十分復雜,,從西漢董仲舒倡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儒家就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與利用,,扮演安定社會的主導思想。二千多年的專制政體可以用"陽儒陰法"一詞來描述,,表面打著儒家的招牌,,里面采取法家的手段,等到國家陷入困境,,就把責任推給了儒家,。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詮釋,,為了配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閉的教條,也就不足為怪了,。
于是,,一般人對儒家的刻板印象成為:重視群體和諧而忽略個體差異,講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誠坦蕩,,最后淪為不講道理的三綱五常,,與不分黑白的醬缸文化。像這樣的儒家難免讓人望而生畏生厭,。但是,,這是儒家的真正內(nèi)涵嗎,?這是孔子立說的原始精神嗎?答案顯然并非如此,。
其次,,現(xiàn)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導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趨勢下,變得既豐富又復雜,。我們身處其中,,容易覺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許多學者以"后現(xiàn)代主義"一詞為其標簽,,意思是:沒有任何觀點可以免于受質(zhì)疑及被否定,由此形成價值中立或"只問事實不問價值"的現(xiàn)象,。這種接近虛無主義的廢墟狀態(tài),,正是人類心靈的最大挑戰(zhàn)。針對這種處境,,孔子思想能夠提出什么解藥,?如果經(jīng)由適當研究,發(fā)現(xiàn)儒家學說可以救治人類的時代之疾,,那將不但是我們中國人的幸運,,也是全人類的幸運。
本文將依序探討以下三個主題:一,、孔子在重視群體和諧時,,并未忽略個體的主體價值;若是不談行動者的主體,,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構(gòu)真善美圣等價值呢,?二、相對于西方(以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這三大一神教為代表)所揭示之人類普遍具有"罪惡感",儒家所側(cè)重的是人類應該有其"羞恥感",。這兩種觀點反映的都是人性不完美,,因而需要進行修煉,那么今日又該怎么做呢,?三,、儒家顯示深刻的"悅樂精神",對人生充滿向往,,要以個人力量承擔造福眾生的責任,這其中所涉及的人性論是值得深究的,??鬃拥难孕性谏鲜鋈齻€主題都有精準的見解與示范,。
個體與群體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認為實踐人生理想的主動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階級、族群與貧富差異的,,所以在得悉家中馬廄失火時,,他的當下反應是"曰:傷人乎?不問馬",。因此推崇孔子為人文主義者,,說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懷,乃是合宜的判斷,。
問題在于:孔子所謂的"人",,一般都被認定側(cè)重于群體,這是正確的觀察嗎,?譬如他的核心觀念是"仁",,而"仁"字"從人從二",自然不離人我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分辨:孔子是否注意到道德行為的主體是個人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孔子對人的期許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里的"己"顯然是指個體而言,君子與學者應該有此自覺,。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話語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誰都無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要進要止,,全在于"吾"自己的選擇,。
為何需要強調(diào)個體呢?因為不論群體如何相處,,道德價值的主體必須是個人,,并且是真誠的個人。像"巧言令色,,鮮矣仁"一語,,不是暗示我們行仁的條件是真誠嗎?有真誠才有動力,,也才能從事道德實踐,,所以孔子會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若不真誠,又如何可能"欲"仁,?同時這個"我"自然是就個體而言的,。
《論語》中最受誤解的章節(jié)之一,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這一段,。關(guān)于"克己復禮",許多學者的理解是"克制(或約束)自己的欲望,,去實踐禮儀的規(guī)范",。但是讀完本段全文,會發(fā)現(xiàn)孔子所說的更可能是"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儀的規(guī)范",,因為他接著談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己"是主動,,"由人"是被動;若要走上人生正途(仁),,就必須"化被動為主動",,經(jīng)過個體的自覺與自動,真誠而愿意"復禮"(實踐禮儀的規(guī)范),。
這種真誠而主動的個體將會表現(xiàn)讓人驚訝贊嘆的力量,,在《孟子》書中有一段話,就是談到三種勇敢時,最高層次的示范是底下這句話:"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通常我們會因為這句話出于《孟子》而以為是孟子之語,。事實上,,那是孟子引述曾子所轉(zhuǎn)述的孔子之語。我若反省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理屈,,那么就算面對平凡百姓,我不覺得害怕嗎,?然后,,反省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理直,,那么就算面對千人萬人,,我也向前走去。
"雖千萬人吾往"這句話中的"千萬人"不是指群體嗎,?群體若是表現(xiàn)偏差的觀念與作為,,"吾"這個個體不僅毫不妥協(xié),并且要擇善固執(zhí),、起而對抗的,。孟子由此發(fā)展出"大丈夫"的人格典型,其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試問:天下還有比這句話更能顯示個體的尊嚴與獨特價值的嗎,?
當然,,儒家思想重視個體,其重點不是今日社會在民主與法治的基礎(chǔ)上所保障的人權(quán),,而是肯定:每一個人在道德實踐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殺的尊貴價值。這也是孟子所謂"人人有貴于己者"的意思,。
在分析中國人的性格時,,會發(fā)現(xiàn)"群體"的作用遠大于"個體"。這也許是個客觀事實,,但是如果回溯于儒家的起源,,向孔子請教的話,就會察覺原來孔子的觀念是兼顧群體與個體,,并且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鬃拥挠^念對于現(xiàn)代人生仍然深具啟發(fā)性,其故在此,。他所啟發(fā)的不只是我們?nèi)A人世界,,也將是全人類。道德行為的主體是個人,,而道德實踐的條件與效應則不離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能由個體的真誠出發(f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廣開來,。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傅佩榮
編輯:
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