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樂精神與憂患意識
孔子所創(chuàng)始的儒家,,總是顯示中庸之道,。這種中庸,并非靜態(tài)的不偏不倚,,而是充滿動態(tài)而均衡的力量,。就個人的生命而言,真誠與否是個關鍵,。只要真誠,,就會由內心產(chǎn)生自我要求的力量,敦促自己主動去行善避惡,。這種觀點可以用"人性向善"一詞來概括,。"向"代表力量,"善"則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
于是,,站在"人性向善"的基礎上,人生之道自然就是"擇善固執(zhí)",而人生理想除了"止于至善"還能有其他選擇嗎,?明白這個道理并且努力實踐,,無異于逐漸完成自己的人性,由此孕生的心得正是"悅樂精神",。一個人只要走在這樣的正途上,,不論他的遭遇是窮達順逆,都不影響他內心的喜悅與快樂,??鬃用鑼懽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肯定顏淵的杰出之處在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到了孟子,依然不忘這種人人皆可獲得的快樂,,并且具體歸結其契機在于真誠,。他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個人若想快樂,則對萬物一無所求,,只須反省自己,,覺察自己做到完全真誠,,這才是人生之至樂呢,。孔子說:"君子坦蕩蕩,。"成為君子,,是人人皆有同樣的可能性的,全看自己是否立志而已,。
不過,,如果把"善"界定為我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系,就不能避免一種情況,,亦即儒家總是懷著憂患意識,。即使像堯與舜這樣的圣王,,在面對"修己以安百姓"與"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樣的理想時,仍然會覺得自己力有未逮,,亦即"堯舜其猶病諸",。孔子心目中的仁者,,須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其奮斗目標,而這項目標所帶來的永恒而無限的壓力,,正是憂患意識的來源,。
孟子說得更為直接:"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這正是人類的狀況:若無教育,,或者未受適當教育,,則百姓的表現(xiàn)是與動物相近的。這種觀點顯然與"人性本善"毫不相容,。君子所擔心的即在于此,。天下若要安定,,須由先知先覺之士發(fā)揮其責任心,,用以啟迪后知后覺之人,再由此形成優(yōu)良的社會風氣,,大家一起走向人生的光明坦途與幸福之道,。
孟子在揭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這段大道理時,結論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在憂患中可以生存下去,,在安樂中卻難免于滅亡。所憂患的是雙方面:自己是否擇善固執(zhí),,日進于德,?自己是否"與人為善",是否偕同相關的人(包括依自己職責而有互動關系的百姓)一起走向善途,?
《中庸》認為"天地雖大,,人猶有所憾"?!兑讉鳌分赋?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儒家觀念,。其背后對人性的見解,,并非宋儒(以朱熹為代表)以來所謂的"人性本善",,而是我們今日重新詮釋的"人性向善"。由于人性只是向善,,所以人生必須擇善固執(zhí),。由于善是指我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系,此一關系要求我自己在力求完美時也要協(xié)助別人如此,。"別人"一詞包括由近及遠的天下所有的人在內,。如此一來,儒家的憂患意識就成為人生謹言慎行,、修德講學,、立人達人、兼善天下的動力來源了,。
悅樂精神與憂患意識在表面上似乎有些矛盾,,其實這兩者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有悅樂而無憂患,,則人生若非局限于狹隘的利己,,就是浮游于表面的享樂;有憂患而無悅樂,,則人生又將懷憂喪志,,患得患失,徒勞無功而苦不堪言,。儒家能夠兼取二者,,使人在悅樂之時心存憂患意識,在憂患之中又能保持悅樂精神,。如此方可"知其不可而為之",,繼續(xù)以充分的信心與昂揚的斗志向著人生的理想前進。我們學習孔子思想,,能夠把握上述原則,,在面對現(xiàn)代人生的考驗時,自然比較容易體會君子之道,,"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然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結論
沒有人是生而完美的,,也沒有人不可能走向完美。"完美"一詞在今日看來,,包括"幸福"在內,。其根苗在于人性,,其花果則展現(xiàn)于多彩多姿的現(xiàn)代人生。多樣的選擇讓人無所適從,,這時所需要的是一套通情達理,、取精用宏的價值觀,而孔子所始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兼顧《尚書》所謂"正德,、利用、厚生"三方面的要求,,引領我們由真誠而主動行善,,因行善而造福人群,并在此一過程中也逐漸修成正果,,成就自己的人生功課,。
我們學習孔子思想,若能在重視群體和諧時也肯定個體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那么在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風潮沖擊與時尚誘惑時,,就不難把持自己的方向。我們在修養(yǎng)自己時,,要時時警覺羞恥心,,言行不僅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標準,更要安于真誠的良知,,進而上達無愧于天地神明的境界,。我們身為知識分子與為民服務的公仆,總是希望造福百姓,,因而難免于憂患意識,;這時不能忘記孔子的悅樂精神,,不但要苦中作樂,,還要以苦為樂,甘之如飴,,因為這一切所成就的也是自我人性的提升與完美,。
紀念孔子誕辰,不再是例行公事,,而是要學習一套完整而正確的價值觀,,使孔子的見解在現(xiàn)代人生得到驗證的機會,讓世人肯定孔子思想對現(xiàn)代人類的重大意義,。(來源:《鳳凰周刊》2009年29期,,作者:傅佩榮)
您可能對這些感興趣: |
|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傅佩榮
編輯:
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