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后一個右派”斥臺灣贊其“反共”侮辱人格
2014年07月16日 14:47
來源:鳳凰網(wǎng)歷史
作者:米鶴都
林希翎不僅是一個才女,,而且絕不反共。1985年她在臺灣被國民黨作為“反共義士”盛情接待時,,她卻在演說中說:“反共義士”的稱號是“對我人格的侮辱,,莫此為甚”。
當年第二代人的精英們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大鳴大放,,而等待他們的命運是一個“大陽謀”。結果他們和第一代人中一大批知識分子共55萬多人被劃為了右派分子,,大約占中國當時全部知識分子的10%。盡管二十多年之后,,證明右派中的99.999%都劃錯了,予以改正,,但第二代的知識精英卻失去了他們的青春,。至于第二代中沒有被劃為右派的“左”派,、中派或“漏網(wǎng)右派”,,在這種急轉(zhuǎn)直下的政治氣氛下,,至少青年人那種急于創(chuàng)新求成的欲望和獨立反叛的心理隨之落入深淵。人們不熟悉或者容易被忽略的是,,反右之后在大學生中仍開展了種種運動。據(jù)教育部1962年的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1958年至1960年的畢業(yè)生和當時在校的三、四,、五年級學生共約一百萬人,。其中在“雙反交心,、拔白旗、紅專辯論,、反右傾、反壞人壞事運動”中被批判的約為10.5 萬人左右,。還有在其他運動中遭到批判、處分的約4.5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反右之后的“運動”幾乎沒有停頓過,在1958-1965屆的大學生中,,大約有15%遭到批判處分,。15%是個什么概念,也就是在每個班級都有5-7名大學生有過被批判的經(jīng)歷,??梢赃@樣說,,第二代知識分子中略有一點獨立思想的大學生,,就會被“掐尖”。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李澤厚是這樣說的:
“知識者除了歌頌,便是懺悔,。這一代大都是忘我工作,,逆來順受,不怨天,,不尤人,,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家居陋室仍克已奉公,,席不暇暖以伺候首長(包括‘馬列主義老太太’)。他們忠誠地信奉‘革命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螺絲釘’和‘馴服工具’的哲學,,恪守著‘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紀律信條,忠誠老實地進行著自我修養(yǎng)和思想改造,。……這一代便只是接受,。他們于各個方面,從科技到文藝,,從政治到生活,,都很少創(chuàng)造立新,。一切‘創(chuàng)造’都轉(zhuǎn)向內(nèi)心,不是轉(zhuǎn)向內(nèi)心的豐富,、復雜和發(fā)展,,而是轉(zhuǎn)向內(nèi)心的自我束縛、控制和修煉,。”
第二代人的歷史遺憾,,就是他們和共和國的第一代靠得太近,拉不開歷史距離,,似乎是籬笆對高墻,,根本無法應對第一代人的優(yōu)勢。同時,,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政權,,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其嚴密的組織和制度,也沒有給第二代人留下多少可供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空間,。他們好像大樹下的幼草,,難于發(fā)展。
另外,,第二代的知識精英,,其多數(shù)是出身于“非勞動人民家庭”的子女。在社會開始強調(diào)家庭成份和出身的環(huán)境中,,他們大多只能是處于被教育和改造的境地,,而不能進入社會的主流。這時,,最好的格言是:跟上形勢,,沉默是金。
第二代人在青年時期的又一特點是,,他們曾生活在一個相對開放的時代,,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西方式的教育,它畢竟給第二代留下了一定的痕跡,。雖然在1957年之前,,他們身上還偶爾露出一息尚存的懷疑和批判精神,,但也只能是轉(zhuǎn)瞬即滅,。
從根本上講,第二代人在青年期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社會的重點保護,,也就未能培養(yǎng)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而處在一種受壓抑被束縛的境地,,如此描繪第二代人,的確是殘酷的,,卻也是真實的,。而時至今日的歷史證明,李澤厚對自身一代人的認識是十分深刻并符合實際的,。
在上述這些方面,,第三代青年是不同的。
第一,,第三代大致是新中國的同齡人,,他們從懂事甚至出生以來,就生活在一個全封閉的社會中,,他們無從了解世界發(fā)展的多樣性,。像新中國的“一窮二白”一樣,他們在思想意識上也是一張白紙,,“可以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
第二,他們在“文革”之前,,被灌輸?shù)恼谓逃齾s是徹頭徹尾的,,特別是出于現(xiàn)代政治需要所提出的接班人要求,都使得這一代人充滿了虛幻的使命感和狂熱的政治熱情,。所以,,政治雖然與他們的年紀極不相稱,卻成為了他們青春關注的聚焦點,。
第三,,他們固然是第一代人直接哺育下的一代,不過他們與第一代的距離畢竟遠了一點,。特別是在空間上,,由于進入60年代以后,第一代人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受挫,,已不像50年代中期般地絕對自信,。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論戰(zhàn)又使他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憂患,他們開始把社會主義的過渡寧愿看成是一個相當漫長,、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過程,。就毛澤東的性格來說,到了60年代他甚至歡迎青年人有所創(chuàng)新,,以啟發(fā)他的靈感,。紅衛(wèi)兵運動的誕生和發(fā)展實際上是毛澤東為這代青年保留的一部分創(chuàng)造空間。
第四,,第三代的知識青年,,由于教育的普及和勞動人民經(jīng)濟地位的改善,,已開始由“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子女為主,在中小學里更是這樣,。干部子弟作為一個新的群體出現(xiàn)了,。他們憑藉著血統(tǒng)上的優(yōu)勢,以國家的小主人,、社會未來的棟梁、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自居,,先天就賦予他們一種自豪感,。
第五,他們沒有像第二代的知識精英受到“反右”那樣不正常政治運動的嚴重挫傷,,給心靈投下陰影,。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社會給予了他們平衡發(fā)展的寬容條件,,還不知道恐懼為何物,。初生牛犢不怕虎,則是這一代率先投身“文革”的心理基礎,。
29歲小伙戀上62歲老太 稱做夢都夢到她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網(wǎng)羅天下
頻道推薦
智能推薦
蘭臺?“小鮮肉”在中國為何這么紅
118條評論2018-08-01 10:34:11
鳳凰歷史官方微信
圖片新聞
視頻
-
李詠珍貴私人照曝光:24歲結婚照甜蜜青澀
播放數(shù):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歲,,三版“小龍女”李若彤劉亦菲陳妍希悼念
播放數(shù):3277
-
章澤天棒球?qū)懻媾f照曝光 穿清華校服膚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數(shù):143449
-
老年癡呆男子走失10天 在離家1公里工地與工人同住
播放數(shù):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