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資訊 > 歷史 > 歷史研究 > 正文 |
|
相關標簽 | [國共合作] [蔣介石] |
方永剛
■避免蔣介石研究中常出的一些偏差
在當前關于蔣介石的研究著作中,,有些著作可能出于迎合圖書市場,或出于標新立異,,也可能由于缺乏真正的研究(沒有讀多少資料)等原因,,常出現(xiàn)一些偏差。如有的對已出版的文獻資料缺乏認真的研讀。像臺灣出版的《總統(tǒng)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四十卷,,一千五百多萬字,大陸出版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一百多卷,,這些都是研究蔣的寶貴史料,但從目前出版的書刊來看,,有的史實有出入,,有的觀點明顯值得商榷,顯然沒有讀過這些史料,。
再如,,有的著作在對蔣介石的基本定位上發(fā)生游離。現(xiàn)在,,雖然一般不用“人民公敵”,、“獨夫”、“民賊”來指稱蔣介石,,但應當看到,,自1927年4月18日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漸成為第一把手的蔣不把心思放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上,,不去拯救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而是放在反共上,,即使在日本侵華擴大,、中華民族危亡的時刻,他也沒有全力以赴進行抗日戰(zhàn)爭,,尤其是抗戰(zhàn)一勝利,,他馬上發(fā)動新的一場內(nèi)戰(zhàn)。所以說,,對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只能是,,他阻礙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是一位逆歷史而動的反動人物,。而有的著作在定位問題上發(fā)生偏離,說什么要“沖破一切禁區(qū)”,、“超離政治學”,,說蔣介石如何注重禮儀,如何體察民間疾苦,,如何節(jié)儉簡樸,,甚至說他在臺灣是實行“民主政治”和“清官政治”,等等。這些都沒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也有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立場,。
方永剛在書中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如在寫到“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是“剿共”,,還是抗日?方永剛剖析了蔣的內(nèi)心世界,,認為蔣當時的心情很復雜,其真實想法是“‘剿共’一定要進行下去的,,抗日這面旗也不能丟”,。于是蔣決定,“剿共”,、抗日兩面旗子同時舉,,但是一實一虛,“剿共”下實力,,抗日則是虛張聲勢,,“雷聲大雨點小”。方對蔣當時的復雜心態(tài)的剖析可謂入木三分,。
李慶這樣評價方永剛的這本書:許多同題材書愛標榜“全面,、客觀、公正”之類的字眼,,方的這部書不遜于其它書,,不攢、不堆砌材料,,從一個解放軍高級教官的視角,,淋漓盡致地還原了一個為世人爭議不休的蔣介石。
編輯:
唐毓瑨
|